摘要
初读一遍,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于“理想天域”的华丽描绘。井底之蛙企图攥紧缤纷的尾巴——山、烛、枝头、芳花,虚虚实实,真切的远方中掺杂了幻想。但不论处于何种逆境,人们总是靠幻想而非切实展望来坚持自己的努力,而此诗中的幻想正是贯穿全文的“微光”。微光,不突出“光”而突出“微”,正如井底之蛙的我们,读者不难感同身受地意识到“微光”是比“理想天域”更庞大、更具影响力和破坏力的存在。若没有彩霞,没有星云,我们自然会再幻想,想出一个能说服自己继续攀爬的理由。可若没有“微光”,“井”外的一切都失去了意义,因为看不到。
出处
《新读写》
2024年第9期22-22,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