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故乡》作为鲁迅“归乡”叙事模式的代表作,在形式与内容上针对“故乡”搭建起关于现实、回忆与理想的多维度乡愁空间框架。鲁迅以“朝后看”的姿态,从现代知识分子的视角剖析了传统封建社会的原乡风景,并在获取身份认同失败的境况下,通过回忆与理想的共同作用将带有异托邦性质的“故乡”转化为隐现着“希望”与“未来性”的乌托邦世界。在这种乡愁空间的生成机制中,通过两次关于海边沙地的不同叙述,鲁迅扬弃了《狂人日记》中“救救孩子”式的希望观,将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转投到国民革命的浪潮之中,最终使《故乡》中托生于中国文学传统的乡愁内涵进阶至国愁的形态与高度。
出处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81-90,共10页
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现代中国文学的‘老人叙事’研究”(18FZW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