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汉语哲学以存在、意识、语言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为研究对象,将世界的秩序、思想的秩序和语言的秩序之间的复杂关系视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从语言角度看,它既构成了思想观念的界限,又参与世界秩序的构建。以前人们往往把语言仅仅视为存在与意识的中介,但语言本身就是一种存在,本身即具有某种意蕴。因此,在涉及关键词的对译时,可以从词源学上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考察原词与译词语义上的细微差异。这种差异不但反映了历史、现实、传统、文化的不同,而且体现了意识形态的差异。这样的语词主要有产生在西方而后被翻译成汉语的“市民社会”“普世价值”等。而我们提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强调在“共”中求“同”,不仅反映了中国语言文字所包含的独特智慧,而且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由此成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一个重要范例。汉语哲学因其独特的视角,能够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方法论的有益启示。
出处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11,共7页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基金
教育部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社会意识的认识奠基和语言表征研究”(项目编号:22JJD7200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哲学研究”(项目编号:20BZX019)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