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青年“断亲”凸显了亲情关系中的断裂,作为一种社交实践,其往往发生于具体的社会生活情境,这是准确理解“断亲”本质的关键。在注重团结的中观社会结构情境中,“断亲”构成与传统秩序、社会期待相悖的失范现象。借鉴默顿社会失范理论,对粤东潮汕C村田野经验进行提炼,“断亲”的理想类型与生成机理得以体系化呈现:仪式型“断亲”主要发生于较高阶层的青年群体,其作用机制是个体目标追求与社交群体发生变更,使亲情社交边缘化;抵抗型“断亲”主要发生于较低阶层的青年群体,其作用机制是青年将亲属网络视为替代性工具手段,对亲情社交进行优先级重组;遵从型“断亲”主要发生于中等阶层的青年群体,其作用机制是青年对生活话语权的强烈要求,为避免矛盾而主动减少亲情社交。“断亲”的多元类型交织形成社会团结境遇下的弹性社交失范,体现了青年与亲属网络之间的不协调,也反映出亲属网络的支持能力弱化,这需要社会各界加以重视并积极应对。
出处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8-59,共12页
Theory Monthly
基金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4年度青年项目“广东‘百千万工程’背景下以县域为基础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与经验研究”(GD24YMK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