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众多影响深远的汉语概念最初都根植于乡土社会,“斯文”一词自然也如此,沟通官方权力与万姓黎民的乡绅,便成为乡土社会的斯文代表。孔子被困于匡地,感慨“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似乎成为此后文明礼乐的变迁的某种谶语,即“斯文”常常会遭遇困境。因此固守还是随时而变就成为考量历史的“斯文”标准。从乡土叙事研究的角度来看,关注底层人生样态和生命痛苦,是理解现代文学精神的必要工作;关注乡绅或乡贤这类人物及其形象,则显出反思文化承袭与变革的复杂沉重意味。
出处
《粤海风》
2024年第5期64-70,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