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聚落不仅是物理空间,也是一种文化空间。由游牧时代的移动性营地演变而来并向定居化与聚合化模式迅速转型的内蒙古自治区牧区传统聚落形态—浩特,本身是一种蕴含古老的人居环境智慧的居住场所,又是当下非遗传承的原生型空间。近年的牧区人居环境改造工程提升了浩特聚落空间的宜居性,而由牧民逐步介入的非遗传承与保护实践又丰富了其宜业性。这激活了浩特聚落的文化空间属性,对助力非遗保护工程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出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CSSCI
2024年第6期86-92,共7页
Chin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内蒙古边境牧区宜居宜业社会环境的民族志调查与研究”(项目编号:22BMZ1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