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罗周的历史题材剧作在文学追求和思想表达上已经显露出鲜明的个人风格和艺术特色,而近些年,其现实题材作品也是可圈可点,如锡剧《卿卿如晤》《烛光在前》,昆剧《当年梅郎》《眷江城》《瞿秋白》、京剧《梅兰芳·蓄须记》、话剧《新华方面军》等,其中《烛光在前》和《瞿秋白》属于党史人物范畴,面对这些为新中国的成立、为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做出巨大牺牲的重要人物,其难度可想而知,这不仅体现在对创作素材的选取、对题旨的开掘与表达上,也体现在戏曲这一古老艺术形式对近现代生活的表现能力上,尤其对戏曲程式化的运用与表演是非常大的挑战。而罗周恰恰是一个从不重复自己的剧作家,她同样以梅兰芳入戏的昆剧《当年梅郎》和京剧《梅兰芳·蓄须记》,就以不同素材、不同角度、不同结构与不同的主题表达呈现出不同的风格面貌。她刻意避开自己的舒适区,在每一部剧作中都进行新的尝试与探索,以追寻戏曲更大的宽容度和审美高度。在罗周诸多现实题材剧作中,《烛光在前》《瞿秋白》《卿卿如晤》三部剧作都涉及对“离别”主题浓墨重彩而又别具一格的书写,所以本文重点以此三部作品为例,从细节的力量、题旨的克制和结构的独特三个方面浅析罗周现实题材剧作的风格和其超越于戏曲文本之外的文学追求与审美高度。
出处
《剧影月报》
2024年第5期24-26,共3页
Drama and Film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