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85年,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迈入制度化、规范化发展的轨道,历经39年,招生对象趋于多元、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层次日臻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本土化经验:立足残疾大学生现实需求的培养定位、推行分类招生考试政策、探索多元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基于对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深入考察,发现理想状态下的教育公平并未彰显,反而在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层面存在着显性或隐性的教育排斥,增加了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困难;教师数量不足、能力欠缺,使得教师无法为残疾学生提供高效的教学服务;学生对就业的现实需求与就业支持的不适切成为影响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又一障碍。通过对实践困局的反思及未来发展的审视,需要从理念、实践和保障三个层面着手:理念层面,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形塑交互模式的残疾人观;实践层面,应该创设无障碍校园、合理设置专业、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残疾大学生的学习获得感;保障层面,应该构建和深化残疾大学生就业支持体系,提升残疾大学生的社会参与感。系列意见的提出,有望破解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现实困境,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良性发展。
出处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0-196,共7页
Social Scientist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22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普及化阶段区域高等教育系统生态承载力研究”(项目编号:BIA22006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