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清末民初,“中国式”从用于器物,到用于动作,再到用于社会,大体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民初,“中国式”曾用以表达一种负面意象,尤其在时评政论中是批判的靶子。“中国式”通过思想论述得以正面树立是在教育领域实现的---1919年王秋如“尊重国体”的“中国式体育”理念的提出乃其标志;而1926年严恕的《中国式的中国教育》一文则堪称“中国式”概念的最早的系统理论阐述。“中国式”一经产生,便参与了近代中国的一些重要议题的讨论,如20世纪20年代“中国式无政府主义”的讨论和20世纪40年代“中国式代议制度”的讨论。就其主流而言,中国人理想的“中国式”是主体性与开放性的统一、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出处
《人文论丛》
2024年第1期219-228,共10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学术话语古今演变研究”(22JJD75004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