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826-827,共2页
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
参考文献6
1 刘贤臣,马登岱,刘连启,赵贵芳,李传琦,孙良民,杨杰.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青少年抑郁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5(3):166-167. 被引量:79
2 肖计划,许秀峰,李晶.青少年学生的应付方式与精神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6,4(1):53-55. 被引量:115
3 卢抗生,姜乾金,祝一虹.中老年人的应对方式初探[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2):93-95. 被引量:48
4 陈红,黄希庭.A型人格、自我价值感对中学生不同情境应对方式的影响[J] .心理科学,2001,24(3):350-351. 被引量:15
5 包陶迅,钱铭怡.师范生考试应对过程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1):31-32. 被引量:7
6 刘贤臣,刘连启,李传琦,马登岱,赵贵芳,杨杰,孙良民.青少年应激性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1):46-48. 被引量:226
二级参考文献21
1 韦有华,汤盛钦.大学生应付活动的测验研究[J] .心理学报,1997,29(1):68-75. 被引量:116
2 钱铭怡,李宏.客家人与北京人精神健康及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J] .心理科学进展,1996,6(3):49-55. 被引量:11
3 郑晓齐,和田实,郭小兰.关于中国、日本大学生应激行为的比较研究[J] .应用心理学,1995,1(2):17-22. 被引量:5
4 姜乾金,黄丽,卢抗生,娄振山,扬爱如,陈慧,毛宗秀.心理应激:应对的分类与心身健康[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4):145-147. 被引量:405
5 唐宏宇.考试应激对医学生心身反应、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8(1):1-4. 被引量:43
6 肖计划,向孟泽,朱昌明.587名青少年学生应付行为研究──年龄、性别与应付方式[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3):100-102. 被引量:168
7 黄丽,姜乾金,任蔚红.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癌症病人心身症状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4):160-161. 被引量:434
8 肖计划,许秀峰.“应付方式问卷”效度与信度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4):164-168. 被引量:781
9 陆亚文,杨玲玲,卢光琇,沈其杰.不育妇女心理状况与应付方式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4):169-170. 被引量:9
10 姜乾金,黄丽,王守谦,卢抗生.生活事件、情绪、应对与心身症状探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4):180-181. 被引量:31
共引文献464
1 郭红梅,石利娟,勒培森.学业压力量表在中国中学生中的初步修订[J] .心理月刊,2023(11):85-87.
2 孙可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关系:负性生活事件的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J] .心理月刊,2021(24):15-17. 被引量:4
3 王贞,鄢婷,高艳梅.陶艺疗法在青少年压抑情绪调节中的效能研究[J] .心理月刊,2021(21):1-4. 被引量:3
4 李小保,龚映雪,吕厚超.应对方式在社区民众知觉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作用[J] .社区心理学研究,2021(2):91-104. 被引量:1
5 徐小定,常国良.初中生学业情绪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特点[J] .教育观察,2020(43):49-51. 被引量:3
6 王晶,卢宁.高职生应付方式和自我和谐与抑郁的关系研究[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6,22(6):677-681. 被引量:6
7 廖全明,李辉.西部中心城市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兼与东部中心城市初中学生比较[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4(z1):339-342. 被引量:1
8 姚应平.大学生的应付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3(2):63-66. 被引量:7
9 陈雯.用情感生 以情育生[J] .文教资料,2008(26):114-115.
10 朴林华.不同层次ICU新护士心理状况与应对方式调查[J] .中国实用医药,2007,2(8):100-102.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15
1 施壮华,沈模卫.心理学中脑电研究方法探讨[J] .心理科学,2002,25(1):88-90. 被引量:10
2 李宁,涂星光,赵虹,张河川,李春轩.大学生防御机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1996,17(3):227-229. 被引量:31
3 解亚宁 龚耀先.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有关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2(1):18-18.
4 扬蕴萍 马征.非典患者心理问题及精神症状的治疗和干预[N].健康报,2003—05—19(6).
5 徐光兴 孙时进.非典一次全民心理测试[N].网易新闻频道—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3—05—08(10).
6 [3]郭念锋.大学生人格问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86-89.
7 [6]Rothbaum F, Weisz JR, Snydr SS.Changing the world and changing the self: a two - process model of perceived control[ 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2,42:5- 37.
8 [7]Lazarus RS, Folkman S.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M].New York:Springer, 1984.
9 [8]Turvey C, Salovey P.Measures of repression: converging on the same construct[J].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1993- 1994, 13:279 - 289.
10 Rothbaum F,Weisz JR,Snydr SS. Changing the world and changing the self .. A two-process model of perceived contro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2,42 (1) : 5-37.
引证文献2
1 刘兵,陈建红,李映章,吴宇萍,李媛,吴海亮.SARS时期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及干预[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3(10):1481-1484. 被引量:4
2 刘兵,吴宇萍,陈建红,李媛.607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主成分分析[J] .中国校医,2004,18(3):216-218. 被引量:8
二级引证文献12
1 汪艳,周利华,丁萍,杨巧兰,李子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肾移植受者的居家自我管理[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0(44):50-51.
2 刘兵,陈建红,吴宇萍,李映章,何军峰,李媛,谢琦.心理危机大学生心理特征的分析[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10):919-921. 被引量:5
3 薛松,李永鑫.大学新生的集体自尊、个体自尊与抑郁、焦虑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6):612-613. 被引量:26
4 韩晶.论高校师生身心疾病的特征与医疗机构的服务[J] .常州工学院学报,2009,22(4):94-96.
5 吴宇萍,刘兵,刘洁.女大学生痛经相关回归分析及干预研究[J] .广东医学,2011,32(21):2841-2842. 被引量:39
6 吴宇萍.高校女生痛经心理行为调查[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4):3680-3681.
7 吴宇萍,刘洁.大学生脑功能特征表达与心理认知分析[J] .实用医技杂志,2016,23(7):708-710.
8 刘叙阳,金贤国,金丹,李京玉.四象体质人原发性痛经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17,40(1):77-78.
9 张超,岳玲梅,王聪哲,冯倩,蒋克,张莉,梁晓亮,马文有.煤炭井下矿工心理问题的主成分分析[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26(3):403-407.
10 崔恒,王雪瑞,傅巧美,薛梅,周利平,虞相敏,盛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肝移植病人的居家护理[J] .护理研究,2020,34(5):741-743. 被引量:9
1 马婷婷,耿瑞,吕世军.有关心理护理沟通能力的研究简介[J]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3,30(4):77-77.
2 王菡,连一霏,刘侠,代海兵.乳腺癌生物标志物锌的研究简介[J]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6,33(5):82-83.
3 刘作斌.造血细胞的超低温保存及建库研究简介[J] .解放军医学情报,1992,6(6):305-306.
4 孟祥玉.过劳死机制研究简介[J]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6,33(5):94-94.
5 张绪团,于增江.老年微生态学研究简介[J] .人民军医,1991,34(8):65-66.
6 微血栓形成与内皮细胞损伤间关系的临床研究简介[J] .西南军医,2005,7(1):32-34.
7 钟波,舒红兵.天然免疫模式识别受体与树突状细胞的发现和意义——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果和相关研究简介[J] .生命科学,2011,23(12):1147-1161. 被引量:9
8 吴馥梅,杨丽娅,萧信生.突触体研究简介[J] .神经科学,1995,2(2):93-96. 被引量:6
9 单海燕,白小涓,陈香美.衰老生物学标志研究简介[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8,27(4):309-312. 被引量:8
10 刘慧铭,肖水源.危机干预热线的发展及研究简介[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1):129-131. 被引量: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