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求是》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4期55-57,共3页
同被引文献67
-
1王玉主.对冲策略及对中国—东盟关系的意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21(1):22-50. 被引量:31
-
2钱乘旦.以学科建设为纲 推进我国区域国别研究[J].大学与学科,2021(4):82-87. 被引量:54
-
3姚全,郑先武.美国湄公河区域战略的重塑与中国的策略选择[J].东南亚研究,2022(2):92-112. 被引量:8
-
4王传剑,张佳.“印太战略”下“东盟中心地位”面临的挑战及其重构[J].国际观察,2021(3):89-129. 被引量:19
-
5王光厚.东盟“合作安全”问题论析[J].学术探索,2004(7):74-79. 被引量:17
-
6庄礼伟.CEPT与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J].东南亚研究,1998(1):27-31. 被引量:9
-
7陈敏华.金融危机与东盟的国际环境[J].国际观察,1998(4):8-11. 被引量:2
-
8陆建人.后冷战时期中国与东盟的新关系[J].当代亚太,1996(1):31-33. 被引量:3
-
9陈青松.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进人全面发展新时期[J].南洋问题研究,1991(4):61-64. 被引量:2
-
10秦亚青,王燕.建构共同体的东亚模式[J].外交学院学报,2004(4):8-13. 被引量:18
二级引证文献18
-
1赵永高.“科技兴渔”的领头人——记松江水产良种场场长张友良[J].上海农村经济,2005(4):34-35.
-
2杨泽伟.“东北亚能源共同体”法律框架初探[J].法学,2006(4):119-127. 被引量:14
-
3朱菊芳.东亚自由贸易区:模式与趋势[J].经济研究导刊,2007(8):181-183.
-
4邵亚楼.文化认同与东亚共同体的构建[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4):108-110. 被引量:4
-
5黄书权,刘忠群,刘莉娜,肖海斌.中国东盟“10+1”框架内实行共同农业政策的思考[J].新疆农垦经济,2007(11):1-4.
-
6杨泽伟.中国能源安全问题:挑战与应对[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8):52-60. 被引量:40
-
7吴疆,张克宁,仁丛飞.论东亚一体化进程中的轴心缺失与建设——以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法德轴心”为视角[J].全国商情,2009(2):12-15. 被引量:1
-
8曹莉莉.欧盟发展历程及其各发展阶段中德国的作用分析[J].商,2012(19):40-45.
-
9张振江.米特兰尼的国际合作思想及其对东亚合作的启示[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9,26(2):67-79. 被引量:4
-
10赵春珍,龚伟.关于中国与拉美能源关系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J].国际论坛,2009,11(6):37-42. 被引量:2
-
12014年全市宣传部长会议[J].黑河学刊,2014(4).
-
2全市宣传部长会议剪影[J].黑河学刊,2011(3).
-
3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为“16+1合作”增添新助力——第三次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在我市开幕[J].唐山经济,2016,0(5):4-5.
-
4首届亚太经合组织粮食安全部长会议确定两大目标[J].WTO经济导刊,2010(11):10-10.
-
5陈学明.中国加入WTO的进程及利弊概述[J].经济学动态,2000(3):34-39. 被引量:7
-
6《二十国集团科技创新部长会议声明》发布[J].中国科技奖励,2016,0(12):9-9.
-
7赵京霞.东亚地区合作的进程、特点与前景[J].亚太经济,2003(6):57-59. 被引量:1
-
8张蕴岭.东亚合作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J].当代亚太,2002(1):6-11. 被引量:43
-
9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J].广西经济,2005,24(8):4-4.
-
10国际(2010年10月16日-10月22日)[J].瞭望,2010(43):42-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