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质疑“大德育”观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概念泛化了的我国“大德育”巳步入无所不包却一无所能的尴尬境地。在“大德育”理论框架下,德育方式出现了主知主义与主行主义的两种偏向。德育本应道德教育,德育为教育的道德目的。道德教育应该是社会价值引导与学生个体自主建构的统一。
作者 程天君
出处 《中小学管理》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4-17,共4页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8

二级参考文献12

  • 1衣俊卿.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20世纪哲学的一个重要转向[J].中国社会科学,1994(2):115-127. 被引量:99
  •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 5.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97.
  • 6威廉·W·弗兰克纳.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47.
  • 7本人已有专著论述具体阐释,见《德育美学观》,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 8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3.
  • 9张华.论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A].朱小蔓.道德教育论丛[C].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第1卷.452.
  • 10朱小蔓.发展性德育及其情感机制[J].道德教育研究(内部资料),2001,(5).

共引文献68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