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高等院校在“三区联动”中的角色定位
被引量:
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观背景下,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的"三区联动"已成为国家创新网络中的重要结点。高等院校在"三区联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重要。本文在扩展"三区联动"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三区联动"中知识和人才的流动与循环机制,由此对各类高校在"三区联动"中的角色作出明确定位。
作者
沈勤
叶聚丰
王玺
机构地区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出处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
2009年第3期1-5,共5页
Research on Education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关键词
三区联动
高等院校
定位
创新
分类号
G640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0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42
同被引文献
12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4
1
夏光,屠梅曾.
“三区联动”的特征及演化动力分析[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10):1452-1456.
被引量:3
2
李灿.
论现代大学的第四职能——引领文化[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4):8-10.
被引量:10
3
夏光,屠梅曾.
“三区联动”的内涵、机制剖析及理论演进脉络[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8(9):102-108.
被引量:24
4
梁琦.
高技术产业集聚的新理论解释[J]
.广东社会科学,2004(2):46-51.
被引量:11
二级参考文献
30
1
张目,王伟强.
科技园区开发与建设策略[J]
.统计与决策,2005,21(2):134-135.
被引量:2
2
赵沁平.
发挥大学第四功能作用 引领社会创新文化发展[J]
.中国高等教育,2006(15):9-11.
被引量:155
3
陈骏.
引领文化是我国大学的重要使命[J]
.中国高等教育,2006(18):17-19.
被引量:25
4
Christopher L.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M]. New York: St. Martin' s Press, 1994.
5
中国科技部火炬高科技产业开发中心.2006年国家高新区发展态势分析[R/OL].北京:中国科技部火炬高科技产业开发中心.[2007-09-19].http://www.ctp.gov.cn/yjbg/-yibg200709/5353.html.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科技统计数据2007[R].北京:中华人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7-10-30].http:∥www.sts.org.cn/_sjkl/kitidt/data2007/stsm07.htm.
7
Wiig W. What comprises a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n empirical study [R]. Oslo: STEP Working Paper R- 01,1995.
8
Cooke P, Schienstock G. Structural competitiveness and learning regions [ J ]. Enterprise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Studies, 2000,1(3) :265.
9
夏光,屠梅曾.
“三区联动”的内涵、机制剖析及理论演进脉络[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8(9):102-108.
被引量:24
10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共引文献
42
1
夏光,屠梅曾.
“三区联动”的内涵、机制剖析及理论演进脉络[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8(9):102-108.
被引量:24
2
夏辉,夏光.
论“三区联动”创新网络与城市创新系统的对接[J]
.上海经济研究,2008,20(4):66-72.
被引量:5
3
王健,顾彦杰,林善浪.
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发展研究[J]
.科技与经济,2008,21(3):32-35.
被引量:6
4
冯邦彦,段晋苑.
“深港创新圈”:理论基础、运行机制与合作优势[J]
.特区经济,2008(5):19-23.
被引量:5
5
夏光,屠梅曾.
“三区联动”的特征及演化动力分析[J]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10):1452-1456.
被引量:3
6
夏辉,夏光.
“三区联动”创新网络在城市创新系统中的地位探析[J]
.中国软科学,2008(10):73-78.
被引量:6
7
夏光,屠梅曾.
以“三区联动”构建新的区域生态创新网络[J]
.生产力研究,2008(19):59-62.
被引量:2
8
霍卓兰,胡金秀.
和谐社会发展要求下的大学第四职能研究[J]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96-99.
被引量:2
9
陈玲,徐向农.
创新型城市创新系统的构建及运行机制分析[J]
.科技创业月刊,2009,22(5):11-13.
被引量:7
10
董晓玲,张健明,叶聚丰.
现代“三区联动”模式的分类及其发展趋势分析[J]
.煤炭高等教育,2009,27(3):57-60.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12
1
夏光,屠梅曾.
“三区联动”的内涵、机制剖析及理论演进脉络[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8(9):102-108.
被引量:24
2
张永庆.
“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理论研究[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4):13-16.
被引量:11
3
刘芹,张永庆,樊重俊.
基于动力机制的三区联动发展战略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9):55-58.
被引量:5
4
王小芳,张永庆.
从产业链视角解构“三区联动”战略[J]
.上海城市规划,2009(2):7-10.
被引量:2
5
李建强,黄海洋.
“三区联动”的主要模式及其多维视角解析[J]
.工业工程与管理,2009,14(3):127-131.
被引量:7
6
张雷,徐凤兰.
“三区联动”与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J]
.教育与职业,2010(2):20-22.
被引量:10
7
孟媛,陈敬良,邝继霞.
“三区联动”发展战略的中外对比研究及启示[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0):28-31.
被引量:4
8
何华玲,胡梦瑶.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城郊农村社区重建——基于苏州工业园区L镇CF地区的调查[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32(10):135-138.
被引量:7
9
何静,张歆祺,宗传宏.
借鉴国外经验推进我国大学城实施“三区联动”的策略研究[J]
.高等农业教育,2011(10):92-95.
被引量:3
10
张洁,李志能.
硅谷和剑桥两大高科技园区成败探因[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22(4):38-42.
被引量:15
引证文献
1
1
王一帆,陈怀录.
国际知识创新村构建探讨——以兰州新区建设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6):10700-10702.
1
何静,张歆祺,宗传宏.
借鉴国外经验推进我国大学城实施“三区联动”的策略研究[J]
.高等农业教育,2011(10):92-95.
被引量:3
2
谭震威,张希胜.
大学的城市 城市的大学——“三区”联动之同济模式研究[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23(2):6-12.
被引量:9
3
玉胜贤,易华.
三区联动理论研究述评[J]
.湖南商学院学报,2015,22(1):68-73.
被引量:2
4
张雷,徐凤兰.
“三区联动”与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J]
.教育与职业,2010(2):20-22.
被引量:10
5
钱建平,陈林.
大学与创新型城区建设互动模式的实践与启示[J]
.中国建设教育,2010,0(Z2):14-17.
被引量:1
6
上海市“三区联动”推动大学生就业[J]
.中国青年研究,2009(5):114-114.
7
白冰,符惠明.
创新创业人才“三区”联动培养体系探讨[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2(1):34-36.
被引量:1
8
白冰,符惠明.
创新创业人才“三区”联动培养体系探讨[J]
.成才之路,2016(12):5-6.
9
叶明海,翟庆华,段存广.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关键在形成特色——以同济大学为例[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5):47-49.
被引量:5
10
官远发,刘承功,司敏.
从战略规划的角度看区校联动发展——以杨浦区和复旦大学为例[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6):219-221.
被引量:1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
2009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