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条件与内涵变迁——有关“战略机遇期问题”的国内研究文本解读 被引量: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试图将国内关于战略机遇期的研究成果做一个恰当的梳理,以期呈现学术界在该问题上的研究现状。首先,战略机遇期的提出是基于政策层面的预判,学术界在学理方面的研究,对于概念的界定、逻辑脉络的厘清、条件及内涵的变化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战略机遇期作为一个哲学的、战略的、历史的概念,需要从不同的侧面展开研究。从哲学层面可以提炼出内外因、主客观的不同影响;从战略层面可以结合国际体系转型、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于内涵与条件变化的影响;从历史层面来说,既可以为战略机遇期提供历史依据和经验教训,也可以从时间的角度来观察中国因素作为变量,在战略机遇期前后10年中的不同表现。综合来看,前10年的主要任务是发现和利用机遇期,后10年新任务是要调动资源、主动塑造机遇期。变化的原因体现在国际体系的转型、经济危机、美国战略调整等外部因素,更为主要的是中国本身综合实力的增强对于国际体系的冲击和影响。因此,后10年战略机遇期要求中国积极参与体系转型,促进自身外交创新和主动塑造机遇期,抓住机遇期内涵的调整,应对条件变化的挑战。
作者 鲁传颖
出处 《国际关系研究》 2013年第5期101-111,共11页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相关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8

  • 1刘德喜.中国的战略机遇期:意义、内涵、问题[J].理论参考,2005(10):8-11. 被引量:2
  • 2[美]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115.
  • 3[美]赫尔曼·Mt施瓦茨.国家与市场:全球经济的兴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138.
  • 4郑永年:“中国外交局势呼吁强势外交战线”,[新加坡]《联合早报》2010年9月1日.
  • 5Condoleezza Rice, "Promot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s", Foreign Affairs, Vol.74, No.l, Jan/Feb 2000, P.56.
  • 6傅琨成:“寻找中国在海洋中的定位”,《文汇报》2010年2月26日.
  • 7参见杨洁勉:“新lO年中非合作和智库的历史使命”,《中非智库论坛第一届会议论文集》,2011年lO月27-29日,中国·杭州/金华,第1-5页.
  • 8巴里.布赞.中国能和平崛起吗?[J].国际政治科学,2010(2):1-32. 被引量:17

同被引文献67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7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