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4-14,共1页
同被引文献40
-
1马雪松.正在悄悄变化的农村人名—— 一个村的人名调查[J].江西社会科学,1997,17(10):94-95. 被引量:8
-
2邓国栋.汉语人名字调的修辞艺术[J].当代修辞学,1998(5):42-43. 被引量:6
-
3姚亚平.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变化的两大基本趋势[J].语言文字应用,1995(3):94-99. 被引量:89
-
4苏培成.简化字与繁体字的转换[J].语文研究,1993(1):16-21. 被引量:4
-
5唐雪凝.人名的社会文化分析[J].齐鲁学刊,1994(5):39-42. 被引量:4
-
6丁夏.称谓与文化──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看汉语称谓词语[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0(4):99-104. 被引量:16
-
7谭汝为.人名用典与文化[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23(3):31-35. 被引量:5
-
8力量.乳名、学名与语言及传统文化[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0(2):122-128. 被引量:8
-
9董志翘.“规范”杂议[J].语文建设,2001(3):18-19. 被引量:1
-
10汪红艳.汉族人姓名中的语音修辞[J].修辞学习,2002(4):49-49. 被引量:14
引证文献7
-
1于芳.汉语人名研究述评[J].南平师专学报,2006,25(3):76-78. 被引量:7
-
2习觅哲.汉语人名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探微[J].新西部(下旬·理论),2012(1):124-125. 被引量:1
-
3周有斌.叠音人名的考察与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12(4):48-55. 被引量:17
-
4杜冰洁,刘鹏远,田永胜.基于计量的百年中国人名用字性别特征研究[J].中文信息学报,2022,36(1):145-153. 被引量:1
-
5吴建生.出版物中使用规范汉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编辑之友,2003(3):72-75. 被引量:2
-
6冯寿忠.谈人名用字的字形规范[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26(3):7-10.
-
7李通.上海市浦东新区80年代和00年代的人名调查与研究[J].现代语言学,2022,10(5):1033-1039.
二级引证文献28
-
1范庆芬.汉语人名的社会语言学内涵[J].科技信息,2008(3):132-132. 被引量:4
-
2朱金娥.汉族人的姓名特点与变迁[J].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11(1):54-55.
-
3左翠玲.近十年来人名修辞特征变化的考察与分析[J].汉字文化,2013(3):71-75.
-
4朱兰芳.学位论文数据库中重名和用字的统计分析——以河海大学为例[J].电子商务,2013,14(10):53-55.
-
5苏健.浅议当代姓名用字的特点与发展趋势[J].考试周刊,2013(96):15-15.
-
6于江德,赵红丹,郑勃举,余正涛.基于中文人名用字特征的性别判定方法[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14,44(1):13-18. 被引量:2
-
7马霜霜.浅谈《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人名用字[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3):201-202.
-
8殷隽.人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12-114. 被引量:4
-
9魏华,段海岑,周宗奎,朱晓伟,刘美婷.叠音姓名对人际知觉和态度的影响[J].心理学探新,2018,38(6):551-556. 被引量:7
-
10徐梅.中国人名用字规律研究[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28(4):54-57.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