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8-19,共2页
参考文献3
1 《浮生六记》: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外研社1999年汉英对照本(林语堂译)等.
2 《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斯蒂芬·欧文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3 林语堂译.《浮生六记》汉英对照本.外研社,1999年..
同被引文献12
1 陈旋波.汉学心态:林语堂文化思想透视[J]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68-72. 被引量:7
2 [1]Leech,Geoffrey N.& Michael H.Short.Style in Fiction: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 [2]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47.
4 [3]陈婷婷.梅花三弄[N].南开大学报,2004-6-18.
5 [4]林语堂.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 工爻,张振玉译,林语堂.林语堂自传[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 唐〓.西方影响与民族风格[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8 黄芸珠.论《浮生六记》陈芸形象的文化底蕴[J] .明清小说研究,2002(4):198-206. 被引量:13
9 王兆胜.林语堂与沈复[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2(7):76-79. 被引量:8
10 张蕊青.沈复——思想解放与文学革新的先驱[J] .学海,2003(5):161-163.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33
1 陈小红.《浮生六记》二英译本研究[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2):336-337.
2 何芳.翻译适应选择论和译者主体性——以韦利英译《道德经》为例[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8):336-337. 被引量:1
3 刘雪.浅析林语堂《浮生六记》使用的翻译策略[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1,19(1):48-50. 被引量:1
4 章亚琼.论林语堂文化身份的构建——以林译《浮生六记》为例[J]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11(3):117-119.
5 王少娣.林语堂文化立场观照下的韵文翻译[J] .外语学刊,2012(2):118-122. 被引量:8
6 赵护林.国内翻译适应选择论研究:回顾与展望[J] .科技信息,2012(27):183-183.
7 文军,邓春.国内《浮生六记》英译研究:评述与建议[J] .当代外语研究,2012(10):56-60. 被引量:16
8 许贝.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J] .北方文学(中),2012(10):112-113.
9 徐寒.三寸金莲哪去了?——从林语堂英译本《浮生六记》看意识形态对译者的影响[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72-74. 被引量:2
10 康艳.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11-113. 被引量:5
1 王风梅.含蓄隽永 意韵无穷——含蓄式结尾例谈[J] .21世纪中学生作文(高中教师适用),2009(12):40-40.
2 韩士奇.错别字趣话[J] .秘书,1998(1):46-46.
3 夏建松.神话谜苑[J] .知识窗(教师版),2007(11):34-34.
4 开怀.举案齐眉双寿联[J] .健身科学,2005,0(12):51-51.
5 趣话鼠联[J] .农民文摘,2008,0(2):55-55.
6 王云志.咏月佳联庆中秋[J]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上半月),2007(10):16-16.
7 安正发,李拜石.曾畹交游考[J]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2,33(2):15-20. 被引量:4
8 陈俊宇.乌纱下的面具[J] .领导文萃,2011(22):77-80. 被引量:1
9 朱则杰.清名家集外诗文辑考[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6):91-95. 被引量:1
10 薛苾.《中国小说史略》中的一点疏忽[J] .鲁迅研究月刊,1996(6):72-72. 被引量: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