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演化的新探索——关于“地球非球对称膨胀”研究
被引量:4
NEW EXPLORATION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EARTH
出处
《大自然探索》
1992年第1期87-93,共7页
Discovery of Nature
关键词
地球动力学
板块构造
天体起源
geodynamics
Note tectonics
origin of planets
evolution of the earth
nonspherically symmetrical dilation
同被引文献26
-
1刘安娜.地球轨道变化对地球系统环境的驱动研究[J].科技资讯,2008,6(23):181-182. 被引量:1
-
2袁立新.引力常数变化的地、月系统证据分析及天体膨胀和光谱的非宇宙学红移[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S1):309-319. 被引量:9
-
3闵秋宝.淀山湖太湖形成的古生物证据[J].地理研究,1987,6(4):26-35. 被引量:6
-
4杨槐.地质科学理论发展的哲学思考[J].大自然探索,1994,13(3):112-120. 被引量:2
-
5饶扬玉.引力常数、地球膨胀、地壳运动[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4,14(1):85-91. 被引量:3
-
6叶眺新.关于生命复杂系统的一些思考[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20(1):52-57. 被引量:3
-
7李林森,韩晓明.地心引力常数变化原因的分析和讨论[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6(2):135-138. 被引量:1
-
8吴锡浩,蒋复初,肖华国.地球公转轨道偏心率变化的构造运动响应[J].地质力学学报,1995,1(1):8-14. 被引量:10
-
9周瑶琪,赵振宇,冀国盛.奥陶纪以来生物贝壳生长纹层与地月轨道参数的演化[J].生态环境,2005,14(5):625-630. 被引量:7
-
10黄沅.地球膨胀造陆与大陆极向运动[J].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97,19(2):96-103.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9
-
1袁立新.引力常数变化的地、月系统证据分析及天体膨胀和光谱的非宇宙学红移[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S1):309-319. 被引量:9
-
2王德奎.系统拓扑论在经济学上的应用[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9(3):1-5. 被引量:1
-
3王德奎.三旋理论展望[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9,21(6):84-89.
-
4王德奎.系统拓扑论在经济学上的应用[J].系统科学学报,1996,10(4):72-75. 被引量:2
-
5侯锡鹏.湖泊研究的历史与湖泊分类[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6(19):165-166. 被引量:3
-
6王海.太阳系中的宇宙膨胀效应[J].科技视界,2017,0(9):19-20.
-
7刘刚,刘建宇,燕云鹏.青藏高原新型层控与褶皱湖泊的发现[J].中国地质调查,2017,4(5):66-73. 被引量:1
-
8邢子强,黄火键,袁勇,刘姗姗,赵钟楠.湖泊分类体系及综合分区研究与展望[J].人民长江,2019,50(9):13-19. 被引量:5
-
9刘燕翔,陈志耕,刘静,卫俊.地球膨胀新证据及全球构造动力可能事件的规模[J].地球科学前沿(汉斯),2013,3(6):319-326.
-
1梁泽.彗星空间探测[J].天文爱好者,2004(3):26-27.
-
2郑元丰,何明,姜山,管永精,阮向东,武绍勇,董克君.与星际^(26)Al合成相关的核反应截面测量方法研究[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2(1):70-71.
-
3金日光.人类要重新认识宇宙的起源,宇宙的大爆炸和大膨胀[J].科学中国人,2008(8):128-137.
-
4吕小飞.新天问[J].中国青年科技,2006(10):20-21.
-
5郑燕红,邓湘金,赵志晖,姚猛.地外天体采样任务特点及关键技术发展建议[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14,41(9):71-74. 被引量:11
-
6王彬.探寻恒星形成的奥秘——记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施勇[J].中国科技奖励,2015,0(10):68-69.
-
7彭秋和.极端超高能宇宙线的天体起源 含磁单极的活动星系核模型[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2,26(z1):104-111. 被引量:1
-
8西门听雨.“地球膨胀说”及其创始者[J].中国新时代,1996(5):105-108.
-
9彭秋和.超新星在星际^(26)Al问题中的作用:星际^(26)Al的天体源泉问题之三[J].天文学进展,1995,13(4):315-324. 被引量:2
-
10谢光前,袁振辉.自组织形态的复杂性演化与主体的发生发展[J].哲学研究,2008(6):100-107. 被引量: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