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我国傣族人地关系初探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傣族在适应自然地理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地关系。傣族的人地关系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宗教信仰、稻作文化及村寨中的人地空间。宗教信仰为稻作文化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论基础,决定着村寨的主体构架布局。它们三者之间紧密联系互为补充,使得傣族人地关系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作者
赵祖平
张自强
邱玲
张文芬
机构地区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出处
《传承》
2013年第1X期82-83,共2页
关键词
人地关系
稻作文化
垄林
宗教信仰
分类号
C95 [社会学—民族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3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78
同被引文献
12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8
1
李昆声.
云南原始文化族系试探[J]
.云南社会科学,1983(4):76-83.
被引量:24
2
陈亚颦,马黎.
西双版纳傣族的环境感知行为[J]
.思想战线,2008,34(1):13-16.
被引量:3
3
岩峰.
热带丛林的古代文明——论云南傣族的象文化[J]
.云南社会科学,2007(1):89-94.
被引量:11
4
张宏伟.
西双版纳傣族村寨形态中的方位体系[J]
.云南工业大学学报,1992(3):86-91.
被引量:6
5
刘宏茂,许再富,段其武,许又凯.
运用傣族的传统信仰保护西双版纳植物多样性的探讨[J]
.广西植物,2001,21(2):173-176.
被引量:25
6
管彦波.
西南民族聚落的背景分析与功能探究[J]
.民族研究,1997(6):83-91.
被引量:9
7
周静帆,裘鸿菲.
论傣族宗教信仰对傣族村寨景观的影响——以滇西德宏地区傣族传统聚落研究为例[J]
.华中建筑,2011,29(9):198-203.
被引量:5
8
郭家骥.
西双版纳傣族稻作文化的传统实践与持续发展──景洪市勐罕镇曼远村个案研究[J]
.民族研究,1997(6):49-58.
被引量:5
二级参考文献
23
1
许再富,刘宏茂.
西双版纳傣族贝叶文化与植物多样性保护[J]
.生物多样性,1995,3(3):174-179.
被引量:41
2
吴征镒.云南植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3
刘宏茂 许再富.龙山林的不同状况与植物多样性变化.热带植物研究论文报告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2).32-37.
4
刘宏茂,热带植物研究论文报告集,1993年,32页
5
王懿之,贝叶文化论,1990年,407页
6
吴征镒,云南植被,1987年,116页
7
Pei Shengji,Cultural Values and Human Ecology in Southeast Asia,1983年,27页
8
保山市文物地方史展览文字汇编·云南晚中新世到全新世象化石组合[C].
9
巴塔麻嘎捧尚罗[M].傣文本藏于西双版纳州民委会,汉文版为岩温编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0
常任侠.印度与东南亚美术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共引文献
78
1
关传友.
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森林文化考察[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3):13-19.
被引量:3
2
格勒.
略论西藏的原始文化与中原地区的关系——兼论西藏原始文化的一些地方特点[J]
.民族研究,1986(3):21-28.
被引量:4
3
李昆声.
亚洲稻作文化的起源[J]
.社会科学战线,1984(4):122-130.
被引量:23
4
刘光裕,陈进.
西双版纳傣族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态度[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4(S1):141-148.
被引量:7
5
段玥婷.
近二十年来少数民族传统教育研究综述[J]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1):59-62.
6
钟智翔.
缅甸民族源流及其与中国的关系初探[J]
.东南亚南亚研究,1998,0(3):48-52.
被引量:6
7
林继富.
藏族原始文化中的海洋文化色彩[J]
.西藏艺术研究,1996(2):69-75.
被引量:1
8
何建木.
论远古中南半岛与中国西南的整体性格局[J]
.史学月刊,2005(8):13-19.
被引量:5
9
张友彬,施济普.
西双版纳砂仁种植模式探讨[J]
.热带农业科技,2005,28(3):14-17.
被引量:6
10
周波,王波,周振伦.
曲巷深处多元文化的足音——黔东南山区聚落与建筑[J]
.工业建筑,2005,35(12):27-28.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12
1
李秀彬.
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J]
.地理学报,1996,51(6):553-558.
被引量:1722
2
李秀彬.
从土地利用看人地关系的演变[J]
.地理教育,2009(6):4-5.
被引量:3
3
张远索,张占录,孟斌,朱海勇.
北京市人地关系现状及预测--基于生态足迹和GM模型的分析[J]
.城市问题,2011(5):34-39.
被引量:10
4
孙峰华.
基于易学与堪舆学的人地关系和谐论思辨[J]
.地理学报,2012,67(2):266-282.
被引量:20
5
张林洪,张洪波,丁磊.
采用主成分分法评价水电开发对人地关系的影响[J]
.云南水力发电,2012,28(2):51-55.
被引量:2
6
孙峰华,朱传耿,王振波,孙东琪.
TRIZ:研究人地关系问题的一种新的理论与方法[J]
.地理研究,2012,31(10):1737-1748.
被引量:10
7
尚海龙,潘玉君.
西安市人地关系协调状态评价及动态预测[J]
.人文地理,2013,28(2):104-110.
被引量:16
8
党郁.
内蒙古中南部先秦两汉时期人地关系的考古学观察——以浑河下游区域性考古调查资料出发[J]
.考古与文物,2013(4):54-63.
被引量:6
9
郑度.
21世纪人地关系研究前瞻[J]
.地理研究,2002,21(1):9-13.
被引量:112
10
陆大道.
关于地理学的“人-地系统”理论研究[J]
.地理研究,2002,21(2):135-145.
被引量:227
引证文献
1
1
朱明,李智国.
基于土地利用的云南省人地关系变化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1):12468-12469.
1
杨宗传.
论家庭代际经济关系[J]
.老龄问题研究,2005(3):33-38.
2
杨春堂.
论人口及消费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J]
.人口学刊,1981,3(4):32-34.
3
郑孟煊.
建构相对独立的领导学体系的思考(研究提纲)[J]
.领导科学论坛,2002(2):31-32.
4
邹大炎.
试论实践与心理的能动作用[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4(1):46-49.
被引量:2
5
唐轩辕.
做不了大丈夫就要听得妻子的唠叨[J]
.健康生活,1999,0(3):14-14.
6
骆桂花.
社会变迁中的回族女性文化环境[J]
.青海社会科学,2006(6):105-109.
被引量:10
7
黄志坚.
组织、青年组织与青年群体[J]
.青年探索,1989(5):22-25.
8
李文管.
浅谈社会心理在人类物质技术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8,10(3):25-26.
9
唐雪松.
《证券法》:证券监管体系发展的里程碑[J]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4):41-42.
10
郑桂初.
悟透一个“淡”字[J]
.家庭医学(上半月),1995,0(3):59-59.
传承
2013年 第1X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