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主体性教育研究:2001年的进展述评
被引量:
18
Review on the research of Subjective Education in 200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主体性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一个热点。 2 0 0 1年 ,学者们围绕这一主题 ,在教育主客体关系、主体性与主体性教育、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
作者
和学新
机构地区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出处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13,共6页
Education Science
关键词
主体性教育
2001年
研究进展
教育目标
主体性
师生关系
分类号
G40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13
参考文献
19
共引文献
751
同被引文献
90
引证文献
18
二级引证文献
77
参考文献
19
1
邓玉英.
谈师生的主客体关系与主体性教育[J]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6(2):67-69.
被引量:4
2
王升.
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J]
.教育研究,2001,22(2):39-43.
被引量:150
3
和学新.
主体性教学:内涵与特征[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3):44-50.
被引量:19
4
朱家存.
宽容:主体性教育的又一目标[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3):17-19.
被引量:35
5
沈建.
体验性:学生主体参与的一个重要维度[J]
.中国教育学刊,2001(2):41-43.
被引量:115
6
南纪稳.
教师与学生主客体地位的三维思考[J]
.教育研究,2001,22(4):35-37.
被引量:37
7
陈雯.
论主体性和主体性教育[J]
.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3):121-125.
被引量:5
8
聂衍刚.
论主体型人格[J]
.中国教育学刊,2001(2):25-27.
被引量:16
9
曾新.
论主体性教育中的主体间性[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0(5):134-139.
被引量:84
10
张传萍.
师生教学关系的走向:从主客体到主体间性交往[J]
.襄樊学院学报,2001,22(6):68-71.
被引量:7
二级参考文献
113
1
兰久富.
社会转型与价值冲突[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97-102.
被引量:55
2
鲁洁.
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J]
.教育研究,1998,19(9):13-18.
被引量:304
3
申继亮,辛涛.
论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提高的方法和途径[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35-42.
被引量:68
4
李瑾瑜.
布贝尔的师生关系观及其启示[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4(1):9-14.
被引量:61
5
王道俊.
关于教育的主体性问题[J]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2):1-5.
被引量:97
6
马健生,王琦.
论教学实践观——兼评“主导主体说”[J]
.教育科学,1995(3):40-44.
被引量:4
7
涂艳国.
主体教育理论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3):1-4.
被引量:27
8
乔冰.
教育及教学主体问题讨论的方法论分析[J]
.教育评论,1994(1):16-19.
被引量:5
9
黄甫全.
试论学生主、客体双重性的动态模式[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6):94-98.
被引量:5
10
陈信泰,孙振东.
对近年来教育主体问题论争的意见[J]
.齐鲁学刊,1992(3):65-70.
被引量:9
共引文献
751
1
汪小亚.
主体间性理论下“微超”视频口语多模态教学模式研究[J]
.学园,2019,0(13):35-37.
2
韩凤月,宋宗佩,王菁.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体育专业理论课程应用中的价值、困境和展望[J]
.体育师友,2023,46(1):16-20.
3
刘雨晴.
库利“镜中我”理论观照下的教师尊严[J]
.山西青年,2020,0(2):140-140.
4
于宏.
幼儿园“体验式教育”的实践研究[J]
.辽宁教育,2020,0(6):47-50.
被引量:1
5
李婉莹.
基于体验学习理论的文化遗产展示利用初探[J]
.常州文博论丛,2019(1):108-113.
6
滕明政.
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统一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探究[J]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2021(5):105-114.
被引量:9
7
戴妍,陈佳薇.
教师尊严的理论蕴涵及其实践指向[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4):88-95.
被引量:5
8
王宏英.
论生活型德育的模式和策略[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19(2):27-30.
被引量:2
9
孟月婷,史全社,曹新志,马文军,王斌,张涛,王鲜,任启俊,刘正杰,王艳,李定.
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方式探讨[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6):93-94.
被引量:7
10
杨红英.
走向主体间性:和谐社会视域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
.学术论坛,2008,31(3):193-196.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
90
1
李春元,李璐.
刍议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J]
.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3,16(1):63-67.
被引量:1
2
班华.
近十年来德育思想现代化的进展[J]
.教育研究,1999,20(2):18-22.
被引量:77
3
周润智.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策略[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5(4):93-97.
被引量:12
4
于光远.
教育认识现象学中的“三体问题”[J]
.中国社会科学,1980(3):79-95.
被引量:41
5
项贤明.
交往理论与主体性教育[J]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2):12-13.
被引量:14
6
涂艳国.
主体教育理论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3):1-4.
被引量:27
7
张连捷,张启航.
论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运动——对“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几点异议[J]
.教育理论与实践,1986,6(2):32-37.
被引量:25
8
衣俊卿,孙占奎.
交往与异化──关于现代交往的负面研究[J]
.哲学研究,1994(5):15-21.
被引量:42
9
赵志强,林琅藩.
发挥各校优势 依托企业经济——北京市西城区组建职教集团初探[J]
.职教论坛,1995,11(7):44-45.
被引量:10
10
岳伟,王坤庆.
主体间性: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2(2):1-6.
被引量:166
引证文献
18
1
张海明.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主体性教育[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2):85-90.
被引量:2
2
闻曙明.
高等学校主体教育管理观哲学思考[J]
.学海,2004(5):156-159.
被引量:2
3
唐旭.
论通过教育科研发展教师主体性[J]
.新余高专学报,2005,10(1):126-128.
4
申卫革.
主体间性视界中的教师角色[J]
.教育导刊(上半月),2006(4):7-9.
被引量:11
5
刘海涛.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观的几点启示[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4(4):91-93.
被引量:13
6
肖亚歌.
有关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调查研究[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5(2):123-124.
被引量:7
7
申卫革,李国庆.
主体间性视界中的教师角色[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8(3):81-84.
8
窦艳.
主体性教育的出发点:非异化的教学交往——教学如何促进主体间性和个人主体性的有效发展[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7(5):54-57.
9
王莹.
新视角下探讨教育主客体关系[J]
.大众商务(教育版)(民办教育研究),2007(4):77-81.
被引量:2
10
陈阵.
军校任职教育教员主体性的缺失及其成因分析[J]
.教育探索,2010(11):116-117.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77
1
严红艳.
以主体间性视角构建和谐的职业教育师生关系[J]
.农业网络信息,2012(12):141-143.
被引量:1
2
蔡丽竑.
生命的主体间性对幼儿学习方式的实践诉求[J]
.法制与社会,2008(13):213-214.
3
吴景松.
对话理念下校长负责制的再造[J]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6(12):3-5.
4
吴景松.
论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与教育管理观的重建[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8(6):8-12.
被引量:5
5
莫慧兰.
论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J]
.科教文汇,2007(02X):49-50.
被引量:7
6
马闻钧.
教育管理中的自组织性、主体性和主体间性[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0(3):63-65.
被引量:6
7
胡春贞.
主体间性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7,21(1):58-61.
被引量:1
8
陈树坤.
大学英语精读课中的主体间性和教学模式探讨[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3(5):107-108.
9
吴景松,李春玲.
论对话哲学视阈中的教育管理观[J]
.辽宁教育研究,2007(7):28-29.
被引量:2
10
黄瓅,张成涛,霍玉文.
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成人师生关系的应然转向[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0(11):20-21.
被引量:2
1
张家军,李森.
主体性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9(2):16-19.
被引量:13
2
曾新.
论主体性教育中的主体间性[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0(5):134-139.
被引量:84
3
郑宇红.
试论教师主体性及其确证[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24(5):42-44.
被引量:3
4
郑宇红.
主体性教育的新视角:教师的主体性[J]
.理论观察,2005(4):94-96.
被引量:9
5
赵学慧.
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J]
.江西教育(管理版)(A),2002(4):18-19.
6
和谐、守纪、健康、向上——努力追求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北京市第一一九中学[J]
.北京教育(普教版),2008(11).
7
吴全会.
英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最新进展述评[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6):76-78.
被引量:6
8
卞发坤.
浅析思想政治课主体性教育研究[J]
.教育界(教师培训),2015,0(12):63-63.
9
李森,尹弘飚.
主体性教育研究的反思与建构[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8(3):48-52.
被引量:12
10
季丹丹,郝乐祥.
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新西部(中旬·理论),2014(9):132-133.
教育科学
2002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