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茶叶通讯》
2002年第4期9-13,共5页
Journal of Tea Communication
参考文献31
1 渡部伸夫,等.茶饮料类にぉけるカテキン类ぉょひメチルキサンチン类の加工.贮藏にょる.变动.日本食品工业会志,1992.39(10):907~912
2 末松伸一 等.茶类饮料缶诘の成分变化に及ほすpHの影响[J].日本食品工业会志,1992,39(2):178-182.
3 末松伸一 等.茶类饮料缶诘の制造工程にぉける成分变化[J].日本食品工业会志,1993,40(3):181-186.
4 衣笠仁 等.茶饮料の高压处理にょる杀菌效果と成分变化[J].日本农艺化学会志,1992,66(4):707-712.
5 金寿珍.液态茶饮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 .中国茶叶加工,1999(2):6-9. 被引量:11
6 徐正炳,等.液态饮料茶的开发研究.茶叶科学研究论文集(1991):106~117
7 Li - Fel Wang . Effects of Heat Processing and Storage on Flavonol and Sensory Qualities of Green Tea Beverage. J. Agric. Food chem. 2000,48:4227-4232.
8 Zhen - Yu Chen. Degradation of Green Tea Catechins in Tea Drinks. J. Agric. Food Chem. ,2001,49:477-482
9 罗龙新,等.罐装液态茶饮料加工技术研究.茶叶科学研究论文集(1991~1995):171~173
10 罗龙新.茶饮料加工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对品质的影响[J] .饮料工业,1999,2(2):26-30. 被引量:15
二级参考文献31
1 曾晓雄.“冷后浑”的形成与转溶[J] .茶叶通讯,1989(3):42-44. 被引量:33
2 郭炳莹,程启坤.茶汤组分与金属离子的络合性能[J] .茶叶科学,1991,11(2):139-144. 被引量:91
3 赵和涛.提高陈化绿茶品质复火加工工艺[J] .食品科学,1993,14(1):23-25. 被引量:10
4 屠幼英.茶提取物理化特性的研究[J] .食品科学,1994,15(3):11-14. 被引量:11
5 朱初耀,章伟光,黎华养.绿茶饮料生产的一种工艺[J] .茶叶科学,1995,15(2):159-160. 被引量:12
6 崔锐谦.21世纪饮料—茶饮料[J] .食品科学,1995,16(8):13-18. 被引量:25
7 汤利飞,郭梅.用膜法提取乌龙枸杞茶[J] .食品科学,1995,16(8):31-35. 被引量:11
8 杨延群.矿泉乌龙茶的研制[J] .食品科学,1995,16(11):23-25. 被引量:24
9 张正竹,江光辉.谈红茶茶汤沉淀物的转溶[J] .中国茶叶,1996,18(2):34-35. 被引量:17
10 刘宝家.食品加工技术工艺和配方大全(下)[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223-227.
共引文献229
1 刘松涛,岳华丽,徐美娅,陆小燕.低糖绿茶饮料的研制[J] .饮料工业,2004,7(3):16-19. 被引量:6
2 徐鹏昀,樊雯,徐美玲,张金兰,李平兰.植物乳杆菌素L-1对冷却肉的防腐保鲜效果研究[J] .食品科学,2009,30(2):264-267. 被引量:11
3 刘丽莉,马美湖,杨协力.非生物性因素对乳酸链球菌素抗菌活性的影响[J] .食品科学,2009,30(5):46-49. 被引量:7
4 张燕忠,张凌云.原料发酵程度及生化基质对茶饮料冷后浑稳定性的影响[J] .茶叶科学,2010,30(S1):533-543. 被引量:5
5 蒲海燕,刘春芬,贺稚非,王英.酶制剂在食品中的应用概况[J] .中国食品添加剂,2004,15(4):101-105. 被引量:14
6 陈根洪,周志,汪兴平.桑叶和茶复合饮料加工工艺的研究[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3):71-73. 被引量:1
7 刘松涛,陆小燕,徐美娅.原味红茶饮料的研制[J] .食品科技,2004,29(6):69-71. 被引量:4
8 宁井铭,周天山,方世辉,夏涛.绿茶饮料不同浸提方式研究[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31(3):288-291. 被引量:17
9 孙其富,梁月荣,陆建良.不同灭菌处理对绿茶茶汤生化成分的影响[J] .茶叶,2004,30(3):146-148. 被引量:7
10 蒲海燕,贺稚非,刘春芬,王英.酶制剂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J] .肉类工业,2004(7):30-34.
同被引文献25
1 刘松涛,陆小燕,徐美娅.原味红茶饮料的研制[J] .食品科技,2004,29(6):69-71. 被引量:4
2 武煜,顾振纶.茶多酚的药理学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 .中成药,2005,27(6):722-725. 被引量:40
3 商业部茶叶畜产局,商业部杭州茶叶加工研究所.茶叶品质理化分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99-100.
4 张瑞莲.原料茶加工工艺对绿茶饮料茶汤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
5 孙世利,潘顺顺,凌彩金,晏嫦妤,卓敏,赵超艺.绿茶饮料汤色褐变机理及其影响因素[J] .广东农业科学,2008,35(11):75-77. 被引量:12
6 季玉琴.液态茶饮料的审评方法[J] .茶业通报,1997,19(1):30-31. 被引量:17
7 王辉,龚淑英,刘蕾.主要滋味成分含量变化与制茶工艺的关系[J] .茶叶,2009,35(1):7-10. 被引量:25
8 朱博,夏涛,高丽萍,赵驰,戴前颖,李钊.绿茶茶汤中黄酮醇及其苷类的测定方法以及对茶汤色度的影响[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9,35(2):146-150. 被引量:27
9 廖开珠,陈宏坤.几种常用食品添加剂在绿茶饮料中的应用研究[J] .饮料工业,2009,12(12):6-9. 被引量:3
10 陈玉琼,钟梅,马蓉.添加剂对藤茶饮料品质稳定性的影响[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0,29(1):114-119. 被引量:6
引证文献3
1 宁井铭,王华,周天山,方世辉.绿茶饮料护色技术的研究[J] .中国茶叶加工,2004(2):22-28. 被引量:10
2 何洁,陈军.茶叶对绿茶饮料品质的影响[J] .轻工科技,2012,28(9):3-4.
3 龙丹,赵路鹏,葛丽霞,叶田,余丹丹,严大迅,成官哲,赵益臻.自然光照对果味茶风味和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J] .粮食与食品工业,2020,27(1):27-30.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11
1 叶倩,梁月荣,陈瑞鸿.绿茶饮料护色技术的研究进展[J] .茶叶,2006,32(1):18-22. 被引量:13
2 赵志峰,龚绪,向云辉.“米邦塔”仙人掌护绿工艺的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2008,29(2):230-232. 被引量:2
3 朱博,夏涛,高丽萍,赵驰,戴前颖,李钊.绿茶茶汤中黄酮醇及其苷类的测定方法以及对茶汤色度的影响[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9,35(2):146-150. 被引量:27
4 黄彤.绿茶饮料褐变机理及解决方法研究进展[J] .吉林农业(学术版),2011(10):207-207. 被引量:1
5 张敏星,张灵枝,陈文品.酶工程在茶饮料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 .饮料工业,2013,16(4):13-16. 被引量:2
6 吕杨俊,张友炯,李大伟,陈一心,张海华,黄赟赟,朱跃进.茶藕产品研发现状与展望[J] .中国茶叶加工,2016(2):25-28.
7 冯巩,朱晓凤,刘政权.无糖黄大茶饮料的研制[J] .饮料工业,2016,19(4):41-44. 被引量:3
8 胡燕.茶酒褐变原因及解决方法研究进展[J] .食品工业科技,2017,38(10):373-378. 被引量:9
9 田东灿,余淳,陈佳杰,何涛,王志江.绿茶茶多酚的提取及保护技术初探[J]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7(2):36-38. 被引量:1
10 刘玮,曲宣诏,火博程,李锦萍,左文明,刘力宽,曾阳.金露梅红茶饮品配方研究及优化[J] .茶叶通讯,2022,49(4):510-517.
1 罗龙新.液体茶贮藏期的品质变化[J] .中国茶叶,1996,18(4):11-13. 被引量:12
2 方元超,赵晋府.茶饮料的澄清技术[J] .饮料工业,1999,2(4):7-9. 被引量:11
3 沈培和,刘栩.液体茶的包装与审评[J] .中国茶叶,1996,18(2):18-19. 被引量:6
4 金寿珍.液态茶饮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 .中国茶叶加工,1999(2):6-9. 被引量:11
5 刘全卫.液体茶饮料市场开发展望[J] .中外技术情报,1996(11):3-4.
6 张正竹,宛晓春,夏涛.天然高香液体茶的加工技术[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4,30(11):106-109. 被引量:4
7 张正竹.天然液体茶的增香技术[J] .中国农村科技,2005(2):15-15. 被引量:2
8 刘伟,罗勤贵.茶在冰淇淋中的应用[J] .冷饮与速冻食品工业,2000,6(1):16-16.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