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求是》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3期48-50,共3页
同被引文献48
-
1潘懋元.正确对待商品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冲击[J].高等教育研究,1989,10(3):3-9. 被引量:11
-
2吴华.民办教育在中国的前景[J].大众商务(教育版)(民办教育研究),2008(1):1-9. 被引量:16
-
3杨明.论高等教育中的市场失灵及其矫正[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4(4):5-13. 被引量:15
-
4刘青秀,贾云鹏.论高等教育中供求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等[J].江苏高教,2004(4):17-19. 被引量:4
-
5冒荣.高等教育市场的发育与控制初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3,14(2):33-37. 被引量:8
-
6王洪才.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三部曲[J].江苏高教,1993(2):11-14. 被引量:1
-
7劳凯声.教育市场的可能性及其限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5-22. 被引量:73
-
8杨德广.关于建立教育市场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1994(3):46-52. 被引量:8
-
9胡瑞文.要利用市场机制促进教育事业发展[J].探索与争鸣,1996(6):34-35. 被引量:1
-
10潘懋元.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前瞻[J].高等教育研究,1995,16(3):1-5. 被引量:25
引证文献4
-
1柴彦辉,刘春生.论“十一五”期间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区域政策取向[J].职教通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21(6):12-14. 被引量:11
-
2贾云鹏,刘青秀,杜学元.教育市场分割:表现、影响及趋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9):43-47. 被引量:3
-
3王洪才.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创立、再造与转向[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9(4):51-58. 被引量:28
-
4陶晖.民办高校的发展企盼“国民待遇”[J].当代经济,2015,32(34):120-123.
二级引证文献42
-
1张德祥,尚趁.论高等教育研究的学科交叉范式[J].高等教育研究,2023,44(6):48-56.
-
2解德渤,尚趁.努力建构中国自主高等教育学知识体系——写在高等教育学学科设立40周年之际[J].高等教育研究,2023,44(5):47-57.
-
3孙刚成.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路径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5(5):5-8. 被引量:2
-
4徐丽华.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的制约因素与保障措施[J].职教论坛,2007,23(12X):23-24. 被引量:8
-
5徐丽华.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制约因素与保障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1):48-50. 被引量:85
-
6毕鹤霞.教育市场与劳动力市场对接系统模型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22):18-21.
-
7刘青秀.生源市场的地域性特点与教育广告媒体的选择[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96-99.
-
8张天雪.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范式变迁与发展进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2):88-95. 被引量:7
-
9莫玉婉.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探索——以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例[J].大学(研究),2010(4):42-49. 被引量:4
-
10徐永.“走出象牙塔”的荒诞——西方教育理论的本土化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0,26(4):25-29. 被引量:2
-
1王胜勇.教育市场.教育产业.教育改革[J].教育现代化,2000(2):6-7.
-
2徐广宇.WTO与中国教育产业[J].求知,2001(11):33-34.
-
3刘兰平.论教育市场的形成及其作用[J].上海高教研究,1993(4):12-15. 被引量:1
-
4温善策.建立社会主义教育市场之我见[J].教育研究,1993,14(12):29-33.
-
5韩敏.教育市场的性质与分类[J].江苏高教,2000(1):34-35. 被引量:1
-
6刘传.教育产业“钱”景展望[J].中国商人,2000(7):17-19.
-
7刘传.教育产业,“钱”景无限[J].市场周刊·理论版,2000(14):24-25.
-
8白洪魁.关于教育产业化的思考[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7(6):44-47. 被引量:1
-
9崔英俊,费屯九.“教育市场”可以休矣——评“教育市场”、“教育产业化”及其他[J].现代企业教育,2000(4):8-9.
-
10袁锐锷.深化教育改革 迎接新的挑战[J].学术研究,2000(1):67-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