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央珍《无性别的神》的“正义叙事” 被引量: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美国学者努斯鲍姆(Martha C.Nussbaum)的"诗性正义"命题引入中国后,衍生出了"文学正义"命题。本文借用"文学正义"这一命题从社会制度、俗世生活、空间与权力、宗教四个层面分析央珍长篇历史小说《无性别的神》,追问其隐喻的西藏旧社会黑暗政治秘史、面目、肌理及其特性,证明作品中普通人的悲悯、慈悲和善良所代表的神性能够有效地介入、指导与推动人类继续的生活。主人公央吉卓玛对自由、公平和正义的追求虽历经多重空间的磨难与打击,最终在社会巨变中的军营这一空间内,惊奇地发现了"真善美"的"美丽新世界",借由此,作者关于"文学正义"的追求结出了理想的生命之果。
作者 李美萍
出处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55-160,共6页 Heilongjiang National Series
基金 国家社科一般项目"新世纪藏族汉语文学‘中国故事’话语实践"(17BZW179)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24

  • 1彼得·威德森.《现代西方文学观念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 2卢梭 李常山译.《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商务印书馆,1997年.71,98.
  • 3汉娜·阿伦特.《论革命》,陈周旺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18页.
  • 4玛莎·努斯鲍姆:《诗性正义--文学想象与公共生活》,丁晓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第4页,第4页,第4页,第58页,第60页,第132页,第79页,第84页,第53页,第104页.
  • 5丁晓东.《走向诗性正义?(代译序)》,玛莎·努斯鲍姆.《诗性正义--文学想象与公共生活》,丁晓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页,第17页.
  • 6席勒.《审美教育书筒》(第二封信),范大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2-14页,第44-46页,第156页.
  • 7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第三封信),范大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8页.
  • 8席勒.《审美教育书筒》(第十封信),范大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4页.
  • 9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第十四、十五封信),范大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72-82页.
  • 10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第五封信),范大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5-26页.

共引文献1

同被引文献11

二级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