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全面抗战时期现代文学中心的西南重构 被引量:1

On Reconstruction of Modern Literature Center in the Southwest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in an All-Round Way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国民党移驻陪都重庆,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主要机构也向西南、西北内迁。这使得以重庆为核心的西南大后方,在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政治背景下,因特殊的政治、军事地位,对经济、教育、文化、文学等资源的凝聚具有独特优势,加之北平、上海等重要城市的相继沦陷,大批文人向西南大后方汇聚,导致中国现代文学的空间转移,既打破"五四"以来形成的以北京、上海为中心的现代文学生态,又在西南大后方重构新的生境,使西南大后方和西南大后方文学以一种独特方式登上中国现代史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舞台。
作者 荀利波
出处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2019年第2期158-163,共6页 Social Sciences in Guangxi
基金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科研项目"西南大后方诗歌文学生态研究"
  • 相关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24

  • 1刘乃昌.苏轼同王安石的交往[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3):45-51. 被引量:3
  • 2何一民.抗战时期人口“西进运动”与西南城市的发展[J].社会科学研究,1996(3):97-104. 被引量:21
  • 3刘勇强.西湖小说:城市个性和小说场景[J].文学遗产,2001(5):60-72. 被引量:51
  • 4刘进.论空间批评[J].人文地理,2007,22(2):119-122. 被引量:17
  • 5《文心雕龙今译》,第292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
  • 6[英]麦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页.
  • 7[美]菲利普·韦格纳:《空间批评:批评的地理、空间、场所与文本性》,见阎嘉主编《文学理论精粹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7页.
  • 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协作会议编,钟树梁.抗战时期西南的文化事业[M]成都出版社,1990.
  • 9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参见霍松林主编.《中国近代文论名篇详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50-372页.
  • 10邹逸麟.《上海文化之根在松江》,《文汇报》2014年6月12日.

共引文献59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