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佛教东来,带来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文化交流和语言接触,汉语中出现了大量的外来成分,影响深远。本文以'比丘'一词为样本,考察外来成分翻译中,涉及的各方面因素,以及由此形成的对翻译形式的不同取舍。'比丘'(梵语bhiksu)是伴随佛教传人中国最早的外来词之一,原指佛教团体的正式成员,通常表述为'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男僧',指完成最齐备的入教手续(受具足戒)
出处
《汉语史研究集刊》
2006年第1期154-162,共9页
Studies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