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试析文学批评历史方法的涵义问题 被引量:2

A Probe into the Meanings of the Historical Method in Literary Criticism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强调历史意识与历史方法是新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最醒目的主导倾向之一。但是它的涵义到底是什么,却一直没有明言,文论界在有意无意之间把它同历史主义或社会学方法混为一谈。本文以巴赫金对话思想为立足点,认为现代性的历史意识、历史方法和这二者不是一回事。历史方法首先意指批评者拥有经验现实的他者意识,认识到审美对象是具有应答能力的历史性个体,而要尊重他者的主体性,先得对自己的预设前提具有自觉的反省和自我批判意识,认识到自己也是一个历史性个体,这样,批评才能成为双主体的对话。其次指历史方法既然是文学的,就应内在于文学的学理性,能揭示对象的美学意义和价值。文本尝试从审美直观、语言美学和体裁三方面阐释其内在性。最后,通过讨论中国思维中的他者意识,本文试图探索古代文论中可与现代性历史方法接轨的部分因素。
作者 马理
出处 《温州大学学报》 2002年第4期21-28,共8页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9

  • 1[20]哈贝马斯对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社会理论的认识论”之关系有很清晰的梳理。认识与兴趣[M].郭官义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第20-56页。
  • 2吴炫.一个非文学性命题——“20世纪中国文学”观局限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0(5):141-154. 被引量:46
  • 3雷蒙·阿隆 葛智强 译.社会学主要思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 4[27]托多洛夫.批评的批评[M].王东亮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第81页.
  • 5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M].杨自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 6[36]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M].丁泓等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第39页.
  • 7[17]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 8李约瑟 陈立夫(译).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 9[56]参见叶维廉先生对孟子“知人论世”说的探讨。中国诗学[M].上海:三联书店,1996.第140页.

二级参考文献5

共引文献70

同被引文献7

引证文献2

二级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