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王阳明道德内化思想研究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王阳明以心体论为基础,以“心即理”为出发点,强调道德规范内化于主体意识的必要性,并论证了通过心的内部活动即情理交融来实现道德内化的过程;主张“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提出了体现和检验道德内化的道德外化思想,由此形成了他的心性论的道德内化理论。
作者
胡林英
机构地区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出处
《广西社会科学》
2003年第1期39-41,共3页
Social Sciences in Guangxi
关键词
王阳明
心性
道德内化
分类号
B248.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64
同被引文献
3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3
参考文献
9
1
[3]孟子@告子上[Z]
2
[5]孟子@公孙丑上[Z].
3
孟子@尽心上[Z]
4
程氏遗书:卷十八[Z].
5
朱文公文集:卷六十五[Z].
6
二程遗书:卷十八[Z].
7
[10][11]朱子语类:卷五[Z].
8
朱熹.孟子或问[Z].
9
.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共引文献
64
1
周群,颜世安,方旭东.
走向多元的中国思想史研究(专题讨论)[J]
.河北学刊,2005,25(1):85-88.
2
陈科华.
未发之中:儒者第一难透底关──王夫之“透关”三辨[J]
.广西社会科学,2001(5):14-16.
被引量:1
3
丁为祥.
叩问良知的“不能”——关于儒家道德理性的反思与检讨[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4(3):13-19.
被引量:1
4
张兆敏.
试述阳明学对日本现代化政权的催生[J]
.齐鲁学刊,2005(6):40-43.
被引量:2
5
吴震.
罗近溪的经典诠释及其思想史意义——就“克己复礼”的诠释而谈[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8(5):72-79.
被引量:12
6
戴兆国.
论中国传统哲学经典诠释之方法——以《大学》文本诠释为中心[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8(6):9-14.
7
贺秋菊.
论明代书院心学化[J]
.广西社会科学,2007(1):184-187.
被引量:3
8
苗润田.
儒学:在基督教与佛教之间——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中心[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2-46.
被引量:2
9
黄维元,尉浩.
王阳明“德”范畴论析[J]
.理论学刊,2007(5):101-103.
10
陈立胜.
“圣人有过”:王阳明圣人论的一个面向[J]
.学术研究,2007(4):72-77.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
3
1
董群.
论华严禅在佛学和理学之间的中介作用[J]
.中国哲学史,2000(2):35-43.
被引量:6
2
张怀承.
论近代人道主义对古代人道思想的超越[J]
.孔子研究,1999(4):91-100.
被引量:4
3
程念祺.
“心即理”与人的主体性——明代心学家对主体人格的追求[J]
.学术界,1989(4):57-64.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3
1
李永华.
“良知说”的主体性道德思想[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21(1):26-29.
2
李永华.
“良知说”的主体性道德思想[J]
.学习论坛,2008,24(2):32-34.
被引量:2
3
张薇,蒋立平,谢剑和.
王阳明“心即理”思想对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启示[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132-133.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3
1
李皓宇,王佥崇.
论文化发展过程中伦理道德的建构[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2):81-82.
2
吴路珂.
论王阳明心学对当前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内化问题的启示[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7,0(21):145-146.
3
徐美净.
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安心”——基于王阳明心学理论[J]
.知与行,2022(3):59-65.
被引量:2
1
胡林英.
论王阳明的道德内化思想[J]
.理论学刊,2003(2):144-146.
被引量:3
2
何江海.
王廷相人性思想的内在理路[J]
.理论月刊,2013(2):46-50.
3
肖阿如.
论王阳明“心体论”对孟子“本心”思想的发展[J]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0(2):37-40.
被引量:3
4
马建国.
道德外化论的发展及其研究意义[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5(1):28-31.
被引量:5
5
胡潇.
论道德意识的认知特征[J]
.伦理学研究,2004(5):16-21.
被引量:3
6
高其文.
孔子:情理交融、文质兼美的谈话特色[J]
.演讲与口才,2005(4):8-9.
7
常新.
李二曲“心体”论诸说——从对朱子理学与阳明心学的融摄说起[J]
.中国哲学史,2015(2):96-102.
8
张东江,李翔海.
孔子思维方式管窥[J]
.学术研究,1996(10):58-61.
9
吴秀生.
体用不二 知行合一 情理交融——理解李瑞环同志哲学观点的三个维度[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21(4):34-39.
被引量:1
10
赵文生.
情理交融 暖心顺气——谈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J]
.共产党人,2006(20):16-18.
广西社会科学
2003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