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求索》
CSSCI
2003年第1期203-204,共2页
Seeker
参考文献4
-
1西川.《死亡日记》.
-
2章安祺编订.《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三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03页.
-
3燎原.《孪生的麦地之子》[J].诗歌月刊,1990,.
-
4艾布拉姆斯.《镜与灯》[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6页.
共引文献21
-
1彭修银,郑博超.美在当代的回归与超越[J].中州学刊,2004(4):106-111. 被引量:1
-
2周宪.审美话语的现代表意实践[J].文艺理论研究,2003(2):47-55. 被引量:1
-
3张新伟.接受美学与文学批评的主体性[J].求索,2004(9):226-228. 被引量:1
-
4保罗·德曼,周颖.美国新批评的形式与意向[J].外国文学,2001(2):51-57. 被引量:4
-
5黄键.混融的思维——论京派批评家对中西文学批评范式的融合[J].浙江学刊,2001(1):56-60. 被引量:1
-
6李奇志.印象背后的缤纷英华——李健吾印象主义批评论[J].江汉论坛,2005(5):111-113. 被引量:1
-
7马大康,胡勇.从原始隐喻到诗性隐喻[J].学术月刊,2005,37(5):87-95. 被引量:2
-
8顾祖钊.论文学语言的诗意逻辑[J].文艺理论研究,2006(1):48-58. 被引量:5
-
9汪正龙.从学术立场重新认识形式主义[J].文艺理论研究,2006(4):22-30. 被引量:10
-
10王新新.简论诗歌意象的生成[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5):143-148. 被引量:2
-
1刘蓓蓓.海子抒情诗:1987——1989[J].文学界(理论版),2011(8):6-7.
-
2施高军,汤克兵.海子抒情诗中“秋”意象解析[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4(1):95-97. 被引量:2
-
3钱静.以梦为马——海子抒情诗的诗性解读[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4):61-64. 被引量:1
-
4高雪.热爱风景的麦地之子——论海子的抒情诗[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12-115.
-
5汤景鑫,高健.回归自然的献诗——海子抒情诗中麦地意象分析[J].学理论,2009(15):170-171.
-
6吴晓,尚斌.土地 黑夜 悲剧——论海子抒情诗歌审美意识的“三位一体”[J].甘肃社会科学,2011(5):87-90. 被引量:2
-
7沈凤国.纯粹的歌咏 绝对的抒情——海子抒情诗评[J].山东电大学报,2006(1):46-49.
-
8梁云.海子抒情诗风格论谈[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15(2):88-93. 被引量:6
-
9聂笃友.走过刀口——略议海子抒情诗的抒情特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12):61-62.
-
10曹兴戈.呼唤回归精神家园——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试解[J].现代语文(高中版),2002(1):26-27.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