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民国时期离村农民在外出谋生的过程中 ,适应主客观条件的需要 ,在性别、年龄、外出方式等内在结构方面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年富力强的青壮年男子自然是离村的主体 ,因为这是谋求工作的前提与资本。家庭耕作与外出挣钱对大多数农家来说都同等重要 ,劳动力充足的家庭很容易做到二者的兼顾 ,而缺乏劳动力的家庭则只能有所取舍 ,或租田耕种 ,或舍家外出。为了实现相互之间的照应以及感情慰藉的需要 ,他们尽量避免单独外出 ,而倾向于结伴同行。这种内在结构特点的形成 ,对农民离村的社会效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29-134,共6页
Social Science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