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的超越与定位——“纪念梁启超《新史学》发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3
出处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52-156,共5页
Journal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同被引文献106
-
1葛剑雄,曹树基.是学术创新,还是低水平的资料编纂?——评杨子慧主编《中国历代人口统计资料研究》[J].历史研究,1998(1):153-165. 被引量:9
-
2杨念群.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变与中国史研究的现实处境[J].清史研究,2000(4):65-76. 被引量:37
-
3曲晓范,周春英.近代辽河航运业的衰落与沿岸早期城镇带的变迁[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15-22. 被引量:17
-
4张利民.近代华北城市人口发展及其不平衡性[J].近代史研究,1998(1):191-215. 被引量:20
-
5龙登高.施坚雅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1998(2):67-71. 被引量:5
-
6慈鸿飞.二十世纪前期华北地区的农村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J].中国社会科学,1998(1):90-105. 被引量:53
-
7行龙.人口流动与近代中国城市化研究述评[J].清史研究,1998(4):110-117. 被引量:14
-
8涂文学.对立与共生:中国近代城市文化的二元结构[J].天津社会科学,1998(1):106-111. 被引量:16
-
9忻平.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进程[J].社会科学战线,1997(2):214-224. 被引量:17
-
10龚关.明清至民国时期华北集市的数量分析[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3):23-29. 被引量:7
二级引证文献29
-
1柴承晶,杜东夷.迈向实用道德主义的学术关怀——从人类学角度看黄宗智的中国法律史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21,32(2):116-122.
-
2姚永超.空间结构理论与区域史研究述论[J].史林,2008(4):180-184.
-
3胡雅琳.历史地理学视角下的中国社会民俗学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2(3):261-262.
-
4高超群.2004年近代经济史研究述评[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2):143-150.
-
5任放.近代市镇研究的方法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3):50-60. 被引量:12
-
6任放.近代市镇研究的回顾与评估[J].近代史研究,2008(2):131-146. 被引量:14
-
7王思琦.在村庄与国家之间:论施坚雅中国传统市场研究[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8(2):117-120. 被引量:4
-
8万谦.开放领域与专门学科——建筑史学视野中的中国城市史研究概览[J].建筑师,2008(5):99-105. 被引量:1
-
9步平.改革开放与中国近代史研究[J].近代史研究,2009(5):4-21. 被引量:10
-
10陈明.圈层社会:村民自治研究一项新的理论尝试——基于“圈层”研究与农村社会研究单位的创新[J].理论与改革,2011(6):28-33. 被引量:7
-
1王凯.简论梁启超与《新史学》[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上),2012(3):146-146.
-
2吴玉清.2000年清史论文索引[J].清史研究,2002(1):116-124.
-
3王晴佳.历史学与史学史[J].史学理论研究,1994(1):85-91. 被引量:3
-
4范丽红.“张学良与九一八事变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东北史地,2011(6):92-93.
-
5半夏.名与不名的编辑 以及出版家[J].出版广角,2004(11):18-18.
-
6曹兵武.考古学就是考古学——兼谈考古学定位的阶段性[J].文物世界,2002(3):77-77.
-
7董建中,黎烈军.北京市中日甲午战争10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J].清史研究,1994(4):124-127.
-
8正平.甲午战争与翁同和学术研讨会综述[J].清史研究,1994(4):123-124.
-
9魏新.刘秀的东汉为何无名[J].传奇故事(百家讲坛)(蓝版),2011(5):92-92.
-
10刘香吉,戚德志.纪念诗人徐志摩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学术月刊,2002,34(3):11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