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课程研究的特点及对我国课程改革的意义
被引量:18
出处
《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8-20,共3页
Education Review
参考文献4
1 Glanz, J. & Behar - Horenstein, L. S, (2000). Paradigm Debates in Curriculum and Supervision: Modem and Postmodem Perspectives, Westport CT: Bergin & Garvey, p. 143,
2 Doll, W. E, ( 1989), Foundations Fora Post - Modem Currieulum,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21 (3), p. 250.
3 Pinar, W, F, ( 1994). Autobiography, Politics and Sexuality. New York: 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 ,p.7
4 Pinar, W, F( 1999). Contemporary Curriculum Discourses.New York: Peter Lang,p, 15.
同被引文献109
1 姚介厚.“后现代”问题和后现代主义的哲学与文化[J] .国外社会科学,2001(5):10-17. 被引量:18
2 温学军.新基础教育改革下的课程评价[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3):1-4. 被引量:3
3 易连云,陈时见.挑战理性——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教育目的的诘难[J] .比较教育研究,1999(1):7-10. 被引量:15
4 刘承华.以文化激活音乐──音乐教育中审美阐释的新局面[J] .人民音乐,1999(11):26-29. 被引量:19
5 陈建华.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评析[J] .外国教育研究,1998(2):1-6. 被引量:73
6 罗小平.音乐价值三议[J] .中国音乐学,1997(2):109-119. 被引量:20
7 王红宇.新的知识观与课程观[J] .比较教育研究,1995(4):20-24. 被引量:45
8 王治河.论后现代主义的三种形态[J] .国外社会科学,1995(1):41-47. 被引量:131
9 陈秀兰.转变性课程:后现代科学观的教育诉求[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3):119-124. 被引量:3
10 常蕤,马志凌,佘少华.课程走向自组织——后现代课程理论之复杂性解读[J]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8(1):101-104. 被引量:3
引证文献18
1 刘艳.寻求课程理解——从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得到的启示[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7(1):15-17. 被引量:4
2 沈秋红.多尔课程观及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5(5):104-107. 被引量:2
3 何小微.后现代知识观及其教育启示[J]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6(1):20-23. 被引量:17
4 何小微,于新.后现代视阈中的教育[J] .宜春学院学报,2006,28(3):119-122. 被引量:3
5 陈晓云.后现代课程观与我国课程实践[J] .安康学院学报,2007,19(1):103-105. 被引量:3
6 廖勇,卢小新.“4R”课程模体与启示——多尔后现代课程观探微[J] .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12):74-76. 被引量:12
7 张晓英,杨开城.浅谈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课程开发理论[J] .电化教育研究,2008,29(7):5-8. 被引量:9
8 邹绮文,朱方长.多尔的好课程标准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J] .现代企业教育,2009(4):6-8.
9 杨捷,王艳琴.试论后现代课程观语境下我国中小学教师角色的转变[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4):116-119. 被引量:1
10 杨捷,王艳琴.试论后现代课程观语境下我国中小学教师角色的转变[J] .基础教育,2010,7(7):52-55.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80
1 龙茵.浅谈教师的课程理解——从解释学角度谈教师对课程的理解[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24(2):7-9. 被引量:2
2 徐海红.论后现代主义对大学德育的启示[J] .前沿,2005(8):111-114. 被引量:1
3 汪慧蕙,饶异伦.泰勒原理对我国高职课程改革的启示[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4):275-277. 被引量:1
4 卢晓梅.对当代知识观转型与课程变革的审视[J] .课程.教材.教法,2006,26(9):14-17. 被引量:3
5 高桂娟.研究性学习中的师生关系探论[J] .现代大学教育,2007,23(2):33-36. 被引量:17
6 杨国宽,韩丹.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与我国体育课程改革[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5):76-78. 被引量:8
7 王均强.研究生在大学生科技活动中的角色期待[J] .科技创新导报,2008,5(6):246-246. 被引量:2
8 张义忠,汤书昆.“知识人”假定的社会基础与理念基础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08,26(2):244-248. 被引量:7
9 袁贵雨.对齐美尔“文化悲剧”理论的新思考——基于知识观和教育观的角度[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3):12-15.
10 聂雪奎.泰勒原理与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论辩与融合[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8):89-91. 被引量:3
1 汪霞.后现代课程研究的兴趣:概念重建活动[J] .全球教育展望,2002,31(10):48-52. 被引量:3
2 汪霞.从课程文本的变化看后现代课程研究的发展[J] .全球教育展望,2004,33(4):43-47. 被引量:2
3 汪霞.课程研究:从现代到后现代[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2(1):32-36. 被引量:8
4 董玲.后现代课程研究的分析与讨论[J] .吉林教育(综合),2016,0(21):21-21.
5 刘方林,乔莉莉.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 .读写算(教育导刊),2012(5):44-44.
6 孙玉婷,林丹.审慎对待西方国家后现代课程研究的新思潮[J]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9):118-120. 被引量:1
7 沈岚霞.论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2(2):110-113. 被引量:10
8 李力加.课程范式转换下的综合艺术课程教学[J] .教育探索,2004(12):23-24. 被引量:2
9 汪霞.建构21世纪的课程研究:超越现代与后现代[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6(1):53-57. 被引量:15
10 朴成日,曹飞腾.后现代主义课程研究的若干领域和范式[J] .当代教育论坛,2012(2):91-98.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