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再思考
被引量:5
The Re-consideration of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出处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3年第1期2-4,共3页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同被引文献46
-
1张宗庆.技术创新研究的综合化趋势[J].国外社会科学,2000(6):15-20. 被引量:12
-
2丁厚德.改革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挑战和机遇[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4(4):14-18. 被引量:5
-
3谭文华.自组织视域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J].科学管理研究,2004,22(4):11-14. 被引量:6
-
4张玉臣,彭建平.不同定义依据的创新体系的比较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8):114-117. 被引量:3
-
5邓寿鹏.改善创新宏观条件 建立国家创新体系[J].中国软科学,1995(8):88-93. 被引量:7
-
6Inernational Committee of University Assessment.国际大学创新力客观评价报告[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6):23-29. 被引量:23
-
7郑小平,司春林.国家创新体系学术思想形成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18(5):1-8. 被引量:9
-
8世界大学学术排行:http://ed.sjtu.edu.cn/rank/2005/ARWU2005FAQ.htm.
-
9世界大学排名:http://www.thes.co.uk/worldrankings.
-
10约瑟夫·熊彼待.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二级引证文献39
-
1郑小平.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综述[J].科学管理研究,2006,24(4):1-5. 被引量:17
-
2黄少波.基于自主创新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和构建[J].特区经济,2007(1):116-117. 被引量:2
-
3徐小洲,陈劲,叶鹰,顾建民.大学创新力评价的理论、方法与策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5(3):35-39. 被引量:20
-
4吴业春,罗晨旻.研究型大学创新体系的构建策略研究——基于生存系统模型的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7,25(A01):29-34. 被引量:4
-
5郭欣.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7):63-64. 被引量:9
-
6刘举,刘云,曾诚.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综合大学创新力指标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8(10):111-114. 被引量:10
-
7黄少波.论构建自主创新体系[J].学术论坛,2007,30(10):109-112. 被引量:3
-
8张笑涛.职业化——大学校长角色研究的新视野[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11):12-15.
-
9彭光辉,甘德安.武汉区域科技创新网络建设探析[J].企业经济,2008(9):96-98. 被引量:1
-
10黄英婉.辽宁省自主创新软硬环境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31):285-286. 被引量:1
-
1罗伟,杨建新,易善锋,张秀梅,张正伦,郑文艺,朱梅,石东风.关于科教兴国战略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J].中国科技论坛,1997(5):50-55. 被引量:1
-
2张守成.依靠科技进步 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J].青海科技,2001,8(6):26-28.
-
3高文化.科技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民族论坛,1999(2):38-39.
-
4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天山北坡优先发展[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02(3):9-10.
-
5力毛措.依靠科技进步 振兴地方经济[J].青海科技,2000,7(3):50-51.
-
6刘方华,冯殿芬.知识经济与高校科技队伍建设[J].科技.人才.市场,2001(4):22-23.
-
7杨平福.突出特色 与时俱进——安庆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掠影[J].安庆科技,2004(1):8-9.
-
8吴伟,胡雄.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哲学思考[J].湖北电大学刊,1997(2):68-71.
-
9王润生.培育人才 发展经济[J].今日科技,1997,17(6):3-4.
-
10史景华,续玉明.落实科技兴市战略 实现富民强市目标——关于本溪市科技进步情况的调查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2,4(2):62-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