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教育社会学研究与发展的困境及应重视的问题
被引量: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反思教育社会学学科自身的建设问题,目前并未引起教育社会学界应有的重视。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教育社会学学科的性质、功能、方法论、学科体系化等问题的探讨,深化该学科的理论研究,完善其理论体系,促进其健康发展。同时,也提出了在该学科的研究中应注重研究的一些问题。如:应重视不同教育社会学思想、流派、观点的批判和统整;避免研究中急功近利、过分强调人文主义、盲目追逐热点等问题。
作者
楚江亭
出处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3年第1期16-18,共3页
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关键词
教育社会学
发展研究
学科研究
学科建设
教育学
分类号
G40-05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36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43
同被引文献
166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65
参考文献
3
1
程天君.
中国教育社会学“学科论”百年概要[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9(4):154-172.
被引量:10
2
吴康宁.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三十年发展(1979-2008)[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7(2):1-20.
被引量:32
3
刘精明,张丽.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29(6):1-9.
被引量:11
二级参考文献
136
1
李长伟.
教师是谁?——与吴康宁教授的对话[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8(3):3-6.
被引量:7
2
曾颖,郑淮.
略论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向的转变[J]
.现代教育论丛,2007(7):6-9.
被引量:1
3
吴康宁.
教育社会学视野中的班级:事实分析及其价值选择——兼与谢维和教授商榷[J]
.教育研究,1999,20(7):42-48.
被引量:49
4
刘洁,徐宝华.
中国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3(2):100-105.
被引量:13
5
刘精明.
“文革”事件对入学、升学模式的影响[J]
.社会学研究,1999(6):19-36.
被引量:36
6
谢维和.
班级:社会组织还是初级群体[J]
.教育研究,1998,19(11):19-24.
被引量:49
7
董泽芳,黄学文.
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新论[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37(3):58-63.
被引量:14
8
吴康宁.
简论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37(3):64-67.
被引量:5
9
郝玉章,风笑天.
家庭与中学独生子女社会化──对湖北省五市镇593名中学生的调查分析[J]
.青年研究,1998(1):25-30.
被引量:7
10
厉以贤.
试谈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2):83-88.
被引量:18
共引文献
43
1
周勇.
理论建构、学术共同体与社会基础--当代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前沿进展反思[J]
.教育学术月刊,2013(1):21-24.
被引量:1
2
程天君.
教育社会学就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吗——从“教学要点”到“教学难点”[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4):21-26.
被引量:5
3
吴康宁.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三十年发展(1979-2008)[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7(2):1-20.
被引量:32
4
吴康宁.
教育改革社会学研究的兴起及发展路向[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6):1-5.
被引量:6
5
罗丹.
再论流动儿童的教育起点公平[J]
.中国教师,2011(7):45-47.
6
汤美娟.
教育社会学何为——教育社会学学科特质的再反思[J]
.教育导刊(上半月),2011(10):9-12.
被引量:2
7
程天君.
中国教育社会学“学科论”百年概要[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9(4):154-172.
被引量:10
8
桑志坚.
站在教育的边缘思考——试论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精神[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5):8-11.
9
程天君.
事实学科论:教育社会学的“一个或所有”问题——围绕“价值中立”观念的一个元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13,34(7):18-27.
被引量:2
10
胡纵宇.
大学场域中的生存异化——贫困大学生成长境遇的社会学分析[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2(5):90-95.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
166
1
萧俊明.
走入21世纪的澳大利亚社会科学——构成、变化与走向[J]
.国外社会科学,2001(2):60-68.
被引量:4
2
李长伟.
教师是谁?——与吴康宁教授的对话[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8(3):3-6.
被引量:7
3
曾颖,郑淮.
略论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向的转变[J]
.现代教育论丛,2007(7):6-9.
被引量:1
4
吴康宁.
教育社会学视野中的班级:事实分析及其价值选择——兼与谢维和教授商榷[J]
.教育研究,1999,20(7):42-48.
被引量:49
5
刘洁,徐宝华.
中国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3(2):100-105.
被引量:13
6
刘精明.
“文革”事件对入学、升学模式的影响[J]
.社会学研究,1999(6):19-36.
被引量:36
7
谢维和.
班级:社会组织还是初级群体[J]
.教育研究,1998,19(11):19-24.
被引量:49
8
董泽芳,黄学文.
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新论[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37(3):58-63.
被引量:14
9
吴康宁.
简论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37(3):64-67.
被引量:5
10
郝玉章,风笑天.
家庭与中学独生子女社会化──对湖北省五市镇593名中学生的调查分析[J]
.青年研究,1998(1):25-30.
被引量:7
引证文献
6
1
刘精明,张丽.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29(6):1-9.
被引量:11
2
张人杰.
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探索中需要澄清的三个问题[J]
.教育研究,2009,30(9):98-102.
被引量:13
3
吴康宁.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三十年发展(1979-2008)[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7(2):1-20.
被引量:32
4
程天君.
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的交织——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的一个内在焦虑[J]
.教育研究,2010,31(12):44-50.
被引量:9
5
程天君.
中国教育社会学“学科论”百年概要[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9(4):154-172.
被引量:10
6
程天君.
从“纯粹主义”到“实用主义”——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新动向[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1):5-12.
被引量:12
二级引证文献
65
1
舒杉,孙玉丽.
新型秧田式座位排布的社会学思考[J]
.上海教育科研,2021(6):82-88.
2
周勇.
理论建构、学术共同体与社会基础--当代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前沿进展反思[J]
.教育学术月刊,2013(1):21-24.
被引量:1
3
陈志宇.
基于社会学视野的当代英语教学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0(S3):157-159.
被引量:1
4
程天君.
教育社会学就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吗——从“教学要点”到“教学难点”[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4):21-26.
被引量:5
5
吴康宁.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三十年发展(1979-2008)[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7(2):1-20.
被引量:32
6
吴康宁.
教育改革社会学研究的兴起及发展路向[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6):1-5.
被引量:6
7
程天君.
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的交织——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的一个内在焦虑[J]
.教育研究,2010,31(12):44-50.
被引量:9
8
罗丹.
再论流动儿童的教育起点公平[J]
.中国教师,2011(7):45-47.
9
汤美娟.
教育社会学何为——教育社会学学科特质的再反思[J]
.教育导刊(上半月),2011(10):9-12.
被引量:2
10
程天君.
中国教育社会学“学科论”百年概要[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9(4):154-172.
被引量:10
1
雷文静.
教育社会学研究与发展的困境及应重视的问题[J]
.亚太教育,2016,0(1):297-298.
2
李满仓.
网络环境下的教育社会学研究综述(1994-2005)[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24(6):134-136.
3
高水红.
“谁的?”与“何以可能?”——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两种知识学设问[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3(10):14-17.
被引量:11
4
张建新.
邓小平教育社会学思想初探[J]
.江汉大学学报,1996,13(1):64-67.
5
明庆华.
关于教育社会学研究价值取向的反思[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8(5):99-103.
被引量:8
6
吴康宁.
日本教育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J]
.教育研究,1984,5(11):77-80.
被引量:2
7
贺晓星.
涂尔干的实证主义与教育社会学[J]
.南京社会科学,2016(1):136-142.
被引量:4
8
李宁玉.
国内外教育社会学的研究现状及趋势[J]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2(1):19-22.
被引量:4
9
杨昆,杨倩文.
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论教育社会学在教育和社会领域中的指导、运用和作用[J]
.学理论,2009(29):112-113.
10
高子威,陈云奔.
教育社会学视野下的班级文化[J]
.赤子,2012(2):65-65.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3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