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虚拟资本的产生、发展和制度分析
出处
《江苏商论》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46-48,共3页
Jiangsu Commercial Forum
参考文献6
-
1王开国.关于中国推行资产证券化问题的思考[J].经济研究,1999,34(6):29-36. 被引量:74
-
2安秀梅,于吉海.中国国债市场:现状、问题与对策[J].山东经济,1999(5):45-47. 被引量:3
-
3李焰.未来10年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在中国的发展趋势[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0,20(3):43-48. 被引量:4
-
4经济研究参考,2001,5.
-
5杨亮芳,牛树珍,李军峰.论金融衍生产品在我国未来的发展[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1999,22(3):254-258. 被引量:1
-
6安丽艳.金融衍生工具的作用及我国的现实选择[J].中国城市金融,1999(5):34-36. 被引量:2
共引文献79
-
1方家平.我国商业银行防范信贷风险的对策刍议[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2):27-29.
-
2朱国晓.论我国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实施条件[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1,3(1):22-24. 被引量:1
-
3江西省城市金融学会课题组.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分析研究报告[J].金融与经济,1999(10):44-47.
-
4张留禄.我国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问题研究[J].中州学刊,2004(5):66-68. 被引量:6
-
5李尚公,沈春晖.资产证券化的法律问题分析[J].法学研究,2000,22(4):19-30. 被引量:81
-
6朱怀念,唐棣.试论我国推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法律环境[J].法学评论,2002,20(5):52-57. 被引量:14
-
7叶盛青.中国资产证券化的约束条件及制度安排[J].未来与发展,2004,25(4):36-40.
-
8李多全.试论我国推行资产证券化的切入点、难点与支撑点[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9(4):23-27.
-
9乜堪雄.依靠体制创新推动重庆资本市场发展──论重庆上市公司的体制创新问题[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15-17.
-
10范飞龙.企业债券品种设计创新方法体系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3):30-33. 被引量:2
-
1王铁山,郭根龙,冯宗宪.主权财富基金的兴起及我国的对策[J].经济纵横,2007(8):31-33. 被引量:17
-
2王娟.浅议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24):99-101. 被引量:4
-
3郑家驹.土地培值税的产生、发展及刍议[J].福建财会,1995(6):41-42.
-
4王立勇.资产证券化是我国处置不良资产的有效途径[J].甘肃金融,2003(4):12-14.
-
5汤克明.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及其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J].武汉金融,2013(3):26-28. 被引量:13
-
6姜哲.关于电子货币流通问题的研究[J].现代营销(下),2011(11):112-112. 被引量:1
-
7毛晓琴,肖劲.浅谈商业银行理财业务[J].西南金融,2005(3):57-58. 被引量:1
-
8张旭光,赵元凤.美国奶牛收入保险的产生、发展及运作特点[J].世界农业,2017(5):29-33. 被引量:6
-
9余路琳.存款保险制度的理论分析与国际发展[J].上海金融,2006(2):74-75. 被引量:4
-
10郑阳.影子银行——信贷扩张的新模式[J].时代经贸,2010,8(18):181-182.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