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往学者研究郑和下西洋,把天妃、南海神纳入道教或佛教有失片面。在国家礼制层面上,他们仍然是被纳入国家祭祀神灵,而非道佛神灵。静海寺等属于国家层面上祭祀的佛教神灵场所;长乐南山三清殿等也是官方许可建立的道教场所;清真寺等也是官方许可的回教祭祀场所。这些祭祀场所虽为佛道回等宗教,但并不能说明郑和下西洋中祭祀的有关神灵都是这些宗教的神灵,其间不排除佛道等宗教对国家甚或民间神灵的吸收和利用。郑和下西洋后建的都公庙、太保庙等,则是保佑海上航行在其海域祭祀的地方性神灵,由船员或地方民众祭祀。郑和下西洋是明代官方的行为,其间官方祭祀的国家神灵的场所有静海寺、龙江天妃宫及东南沿海重要港口、沿海要地的天妃庙、南海神庙等,其有功于航海,固沿途祭祀。后来的三宝庙、太保宫、都公庙等,是官方与民间行为共同催生了这些场所的出现,但其仍是民间信仰的范畴;而民间信仰的宗三庙、白鳝庙、大王庙等庙宇,则与下西洋的官方祭祀无关。佛教、道教利用了天妃等国家祭祀神灵的显圣和在人们心目中的灵应,通过相关的经义和图画、仪式等,在郑和下西洋中,再次把天妃等国家祭祀神灵纳入其体系。
出处
《暨南史学》
CSSCI
2012年第1期120-131,共12页
基金
中国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祭祀与地方民间信仰互动研究”(批准号08BZS042)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