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曲水流觞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类典型景观。这一景观起源于中国上古时代暮春时节的祓禊之礼。这个于每年三月第一个巳日举行的礼仪,在汉代时已经成为官民共享的具有节日特点的修禊仪式,故又称上巳节。魏晋时代将这一礼节固定为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又称三月三节。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的三月三日,由大书法家王羲之等41人雅聚于会稽山阴兰亭,做曲水流觞的修禊之戏,王羲之因此而书写了著名书法作品《兰亭序》,从而记录了古代中国文人的一段雅事,并成为后世文人仿效的对象。从《营造法式》中可知,宋代以来,曲水流觞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园林景观形式,应用在流杯亭等园林建筑物中。这一做法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清代皇家宫殿与苑囿,以及王府住宅与花园,甚至佛教寺院中,曾建有不止一处流杯亭建筑。本文梳理了这一文化现象的历史脉络,并对其原始意义及其衍生的园林景观意义加以分析。
出处
《建筑史》
2012年第2期58-70,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