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被引文献10
-
1王飚,李焕义.2000年后的农村贫困问题[J].调研世界,1999(12):33-35. 被引量:1
-
2朱光磊.如何认识目前中国贫富差距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4):35-37. 被引量:9
-
3马成文.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分析[J].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1997,(81).
-
4[8]参见朱光磊.中国的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M].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200.
-
5[9]义务教育应免费[N].中国教育报,2002-3-4.
-
6龙江智,杨新宇,郑宪强.20世纪90年代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研究[J].农村经济,2002(2):7-9. 被引量:4
-
7沈立人.优势·特色·竞争力——以江苏·南京为研究对象[J].南京社会科学,2002(C00):1-4. 被引量:1
-
8徐康宁.南京与杭州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2(C00):5-9. 被引量:11
-
9张雷声.中国式新型工业化道路特点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1):13-15. 被引量:6
-
10许朗,张英,刘忠信.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态势、问题与对策[J].科技与经济,2003,16(3):44-47. 被引量:2
-
1侯彦峰,杨文选.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J].生产力研究,2013(6):127-130. 被引量:4
-
2杜晓君,麻媛.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04(2):56-59. 被引量:4
-
3葛娟.信息化与工业化协同发展: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0(1):71-74.
-
4成晓星.对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的一点思考[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2):58-61.
-
5杨旭东.工业化和工业化道路[J].宁夏党校学报,2003,5(4):54-58. 被引量:1
-
6李银秀,叶燕.江西工业化水平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04,16(6):37-40.
-
7李晶.论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后发优势的发挥[J].经济纵横,2006(4):2-3.
-
8张高荣.绿色战略——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J].滁州学院学报,2004,6(4):31-33. 被引量:1
-
9机械行业风雨质变的10年[J].矿山机械,2012,40(11):129-130.
-
10李狄楠.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路径探析[J].活力,2011(5):44-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