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双重理解
被引量:12
ON THE DOUBLE-EDGED COMPREHEND IN THE RELATION OF THE HUMAN AND SOCIETY
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2003年第1期24-27,共4页
Tianjin Social Sciences
参考文献9
-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61-162页.
-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2页.
-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页.
-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8页.
-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5页.
-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59页.
-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7页.
-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7页.
-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M].人民出版社,1974..
共引文献5669
-
1汪进元,张艳.论社会制约权力——权力制约的再思考[J].法商研究,2004,21(4):84-90. 被引量:12
-
2屈永华.宪政视野中的清末报刊与报律[J].法学评论,2004,22(4):115-121. 被引量:4
-
3张立波.身体在实践话语中的位置[J].天津社会科学,2004(4):14-19. 被引量:5
-
4李文阁.活动、生命、意见和思维方式——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哲学[J].学术研究,2004(7):46-52. 被引量:12
-
5许斗斗.社会:人与自然相互生成意义上的统一体——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社会”理论的解读[J].学术研究,2004(7):58-63. 被引量:6
-
6张奎良.三维境界的合一:马克思言说的共产主义[J].社会科学战线,2004(4):33-39. 被引量:15
-
7于桂芝.劳动和休闲的哲学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再认识[J].社会科学战线,2004(4):235-237. 被引量:7
-
8方世南.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深刻意蕴与当代价值——试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3):9-16. 被引量:17
-
9顾智明.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眼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3):23-27.
-
10吴学琴.元批评解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解释学理论评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3):88-94.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89
-
1许斗斗.社会:人与自然相互生成意义上的统一体——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社会”理论的解读[J].学术研究,2004(7):58-63. 被引量:6
-
2刘祖云.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20世纪末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38(4):4-12. 被引量:48
-
3陈天庆.论马克思“社会”概念的本体论及现实意义──兼论马克思人学与科学的统一[J].江苏社会科学,1998(5):81-88. 被引量:5
-
4韩秋红,薛文华.论康德人是最高目的的目的论体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21-24. 被引量:4
-
5孙伯鍨,张一兵,仰海峰.体系哲学还是科学的革命的方法论——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特质的思考[J].天津社会科学,1997(6):27-33. 被引量:30
-
6张奎良.试论马克思以人为本的哲学发展轨迹[J].哲学研究,1994(2):32-39. 被引量:11
-
7杨耕.论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方法[J].学习与探索,1994(1):27-34. 被引量:13
-
8张曙光.谈马克思对人与社会三重关系的界说[J].社会科学辑刊,1996(3):5-10. 被引量:6
-
9刘诗白.论产权制度及其功能[J].经济体制改革,1993(5):4-12. 被引量:4
-
10贺来.“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的哲学前提[J].哲学研究,2005(1):24-30. 被引量:30
引证文献12
-
1王虎学.马克思“社会”概念研究述评[J].高校社科动态,2009(2):24-30.
-
2蔡光贝.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解[J].消费导刊,2006(11):505-506. 被引量:1
-
3王虎学.开启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新视野——以“社会”概念研究为线索[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2):13-18.
-
4王虎学.马克思“社会”概念研究回溯[J].唯实,2009(5):40-44. 被引量:1
-
5康海军.马克思人学视角下的和谐社会浅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4):10-13. 被引量:1
-
6赵立立,吴江.生态文明视阈下美丽中国的愿景与实现途径探析[J].理论与改革,2013(3):29-32. 被引量:10
-
7王志章.关于社会建设中人的建设问题的路径探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4):25-35.
-
8吐逊古尔.马木提.论产权制度的社会学内涵[J].临沂大学学报,2015,37(4):100-103.
-
9刘雪璟.《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学思想的价值维度[J].学术探索,2015(12):1-12. 被引量:5
-
10李桂丽,李龙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三个基本关系[J].黑龙江史志,2008(3X):22-22.
二级引证文献18
-
1佘晔.从人学视角解读马克思主义自由观[J].学理论,2014(4):48-49.
-
2胡庆浩.生态文明视角下新余产业生态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5,36(11):15-16. 被引量:1
-
3谢炳庚,陈永林,李晓青.耦合协调模型在“美丽中国”建设评价中的运用[J].经济地理,2016,36(7):38-44. 被引量:54
-
4莫小丽.“社会”概念:马克思与吉登斯的比较——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为语境[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8(6):66-78. 被引量:1
-
5陈殿林,张梦娣.中国人学研究的新起点[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7,31(3):46-50.
-
6朱绘锦.试析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功能——马克思主义对传统文化与国学的继承与发展的指导作用[J].小品文选刊(下),2017,0(3):210-212.
-
7熊元斌,时朋飞,李星明.长江经济带“美丽中国”建设水平动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7,31(9):5-13. 被引量:9
-
8时朋飞,熊元斌,邓志伟,李文杰,李星明.长江经济带“美丽中国”建设水平动态研究——基于生态位理论视角[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33(11):1317-1323. 被引量:7
-
9时朋飞,李星明,熊元斌.区域美丽中国建设与旅游业发展耦合关联性测度及前景预测——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8(2):86-102. 被引量:86
-
10张媛.“美丽中国”视域下健全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考[J].中国林业经济,2018(4):4-7. 被引量:1
-
1宋荣,高新民.概念的本体论地位初探[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68-71.
-
2德什列维,德新.从工业文明的文化角度看对世界的科学说明[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7(11):44-46.
-
3殷筱.从意识的本体论地位看哲学基本问题的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7(1):55-59. 被引量:1
-
4陈慧平.时间与社会变革——古尔维奇的辩证时间观及启示[J].人文杂志,2015(3):121-128. 被引量:1
-
5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J].学术界,2014(5):237-237.
-
6刘歆.有缺陷新生儿的道德地位[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1,9(4):18-18. 被引量:2
-
7Б.济明,刘伸.被遗忘的科学[J].国外社会科学,1990(1):38-39.
-
8张嵩,黄立平.中国企业的组织文化同IS文化之间的一致性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z1):775-778. 被引量:2
-
9方壮志.社会网研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0(3):111-115. 被引量:12
-
10张静.通道变迁:个体与公共组织的关联[J].学海,2015(1):50-58. 被引量: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