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英敛之、《大公报》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变迁
被引量:
8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以《大公报》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创办人英敛之及其后继者张季鸾、胡政之、吴鼎昌和王芸生等大公报人的历史考察 ,探讨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变迁的内在关系。认为《大公报》的出现与持续发展 ,本身就是社会文化变迁的体现。作为具有全国影响的报纸 ,《大公报》不仅记录和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历程 。
作者
侯杰
辛太甲
机构地区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韩国东亚大学历史系
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2003年第1期128-133,共6页
Tianjin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中国
近代
英敛之
《大公报》
社会文化变迁
大众传媒
分类号
G129 [文化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7
共引文献
57
同被引文献
85
引证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6
参考文献
17
1
This Paper was supported by the Done-A University Research Fund,in 2002.
2
《大公报出版弁言》,《大公报》1902年6月18日。
3
《论归政之利》,《大公报》1902年6月21日。
4
.《美报评我紧急措施》[N].《大公报》,1947—02—21.
5
严复:《敝帚千金·序》。
6
《英敛之先生日记遗稿》第3册,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版,第21页。
7
.《修正宪草中之立法系统》[N].《大公报》,1934年8月10日.
8
.《直督饬知藩司考查农务札文》[N].《大公报》,1905年1月1日.
9
.《论贿赂为宪政上之最大障害》[N].《大公报》,1910年1月17日.
10
《〈大公报〉一百年》上册,香港大公报社2002年版,第59页。
共引文献
57
1
王奇生.
“革命”与“反革命”:一九二○年代中国三大政党的党际互动[J]
.历史研究,2004(5):84-105.
被引量:74
2
孙燕京.
晚清社会风尚及其变化[J]
.中州学刊,2004(6):135-139.
被引量:5
3
刘增合.
媒介形态与晚清公共领域研究的拓展[J]
.近代史研究,2000(2):237-265.
被引量:51
4
吴晓晴.
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导淮入海工程[J]
.民国档案,2002(4):66-71.
被引量:6
5
李明山.
清末著作权律出台前的民间反盗版活动[J]
.出版发行研究,2001(10):78-78.
被引量:2
6
邹进文.
国民政府时期国有股出售问题研究[J]
.经济评论,2005(6):110-113.
7
贺金林.
清末僧教育会与寺院兴学的兴起[J]
.安徽史学,2005(6):28-34.
被引量:8
8
陶善耕.
河南图书馆草创之始有关情形的再讨论[J]
.河南图书馆学刊,2005,25(6):74-77.
9
欧阳军喜.
胡适与太平洋国际学会——兼论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两难处境[J]
.安徽史学,2006(1):88-98.
被引量:8
10
潘光.
来华犹太人的国籍和法律问题(1840-1945)[J]
.社会科学,2006(2):121-130.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85
1
张静,徐颖茜.
英氏家族的家学传承[J]
.晚报文萃,2007(16):16-19.
被引量:1
2
桑兵.
清末民初传播业的民间化与社会变迁[J]
.近代史研究,1991(6):53-76.
被引量:42
3
刘增合.
媒介形态与晚清公共领域研究的拓展[J]
.近代史研究,2000(2):237-265.
被引量:51
4
王先明,张海荣.
论清末警察与直隶、京师等地的社会文化变迁——以《大公报》为中心的探讨[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8(1):138-149.
被引量:19
5
胡文龙.
报纸副刊与专刊的区分[J]
.新闻与写作,2005(2):46-47.
被引量:5
6
贾晓慧.
《大公报》与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化运动[J]
.近代史研究,2001(6):153-193.
被引量:7
7
胡太春.
香山静宜园与《大公报》创办人英敛之[J]
.纵横,2002(5):51-54.
被引量:2
8
王先明,张海荣.
英敛之、《大公报》与清末立宪[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9(1):76-85.
被引量:5
9
韦岸.
副刊研究的文化阐释——评《当代报纸副刊研究》[J]
.中国出版,2006(8):61-61.
被引量:1
10
贾晓慧.
创新:《大公报》留给天津文化的记忆[J]
.理论与现代化,2007(1):90-94.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8
1
关纪新.
“手挽颓风大改良”——关于清末满族英杰汪笑侬、英敛之[J]
.甘肃社会科学,2012(1):89-92.
被引量:2
2
林绪武.
清末白话报刊与《大公报》白话文[J]
.历史教学(下半月),2012(3):32-37.
被引量:3
3
李玉花.
《大公报》副刊研究的引文分析与信息资源建设[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2(22):110-112.
4
党昊祺.
近年来《大公报》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文献综述[J]
.传播与版权,2014(7):5-6.
5
施欣.
英敛之:“一部百科全书式中国近现代史”的肇基人——《大公报》创始人英敛之研究综述[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7,19(2):58-66.
6
乔云霞.
中国新闻界人物研究百年回顾[J]
.出版参考,2020(4):48-51.
7
施欣.
《大公报》创始人英敛之研究综述[J]
.华夏文化论坛,2016(2):207-218.
被引量:1
8
李学智.
《大公报》创办初期的思想启蒙[J]
.理论与现代化,2004(2):64-68.
二级引证文献
6
1
苏月秋.
《郑和航海的故事》:近代第一篇郑和研究的白话文[J]
.海交史研究,2014(1):44-53.
2
徐慧.
《良友》画报中的体育报道[J]
.体育科研,2016,37(4):80-85.
3
关宇.
清代满族剧作家戏曲创作风格及文化认同研究——以汪笑侬为例[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7(3):186-186.
4
杨莲霞.
清末官报的白话风格与社会启蒙——以《北洋官报》为中心的考察[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2(1):100-107.
被引量:2
5
崔政韬,付宁.
20世纪初中国报刊广告理念的演变轨迹——以英敛之时期《大公报》的广告经营为例[J]
.东南传播,2018(12):140-142.
6
刘大先.
汪笑侬:过渡年代的过渡人物[J]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4(2):15-27.
被引量:3
1
侯杰,秦方.
英敛之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转型[J]
.历史教学,2003(9):65-69.
被引量:1
2
董锦瑞.
抗战时期《大公报》与蒋介石的四次摩擦[J]
.党史纵览,2005(7):20-24.
被引量:1
3
魏宏运.
《(大公报)新论》序[J]
.历史教学,2002(7):66-66.
4
方邦超,韦福安.
时代文化的脉搏──从十届“中国图书奖”看社会文化变迁[J]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1999,25(1):25-29.
5
秦朔.
走进美国杂志业[J]
.文化市场,2002(3):55-55.
6
王鹏.
《大公报》的资金与股份变动情况[J]
.百年潮,2001(8):62-63.
被引量:9
7
吴蓉,朱海前.
期刊出版与期刊管理问题浅析——由《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及期刊处理带来的思考[J]
.中国索引,2012,10(1):23-26.
8
赵国宁.
科技发展对新闻文体的影响[J]
.新闻世界,2014(12):191-192.
被引量:1
9
胡邦定.
新记《大公报》的用人之道[J]
.百年潮,2017,0(1):91-94.
10
《社会文化变迁中的性别研究》[J]
.社会学,2006(1):64-64.
天津社会科学
2003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