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汉字文化渊源 美在其中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读一清先生的文章,受用之余,也让人想到不久前微信群里风靡一时的"简繁之争"。这一漪澜显示,多数国人对简化字的由来知道不多。甲午战败后,很多志士仁人痛感国力不济,提出强国之策首推普及教育。由于当时汉字笔画繁多,书写时要备齐笔墨纸砚,很不方便,学人们提出改革文字,甚至有态度激进者提出改变语文。1935年8月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录了324个简体字。《第一批简体字表》附有说明:"1)简体字为笔画省简之字,易认易写,别于正体字而言,得以代繁写之正体字;2)本表所列之简体字,包括俗字、古字、草书等体,俗字如‘体、宝、岩、蚕’等,古字如‘气、无、処、广’等,草书如‘时、实、为、会’等,皆为已有而通俗习用者。"
作者 张一清
出处 《教育家》 2015年第9期56-57,共2页 Educator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