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棉花》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9-40,共2页
China Cotton
同被引文献7
-
1郑曙峰.2003年安徽省棉花减产原因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4,10(5):43-44. 被引量:2
-
2张荣霞,张鹏,衣霞,冯彩波.棉花适时早播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棉花,2005,32(2):42-43. 被引量:1
-
3李淑华.气候变暖对病虫害的影响及防治对策[J].中国农业气象,1993,14(1):41-43. 被引量:37
-
4王石立,赵艳霞,王馥棠.气候变暖对小麦蒸散和产量的可能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1996,17(4):18-22. 被引量:6
-
5华尧楠,王厚振,肖云丽.气象因素对棉铃虫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1996,17(1):38-40. 被引量:13
-
6安徽农业厅.安徽小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202-203.
-
7成猛,王生元.2003年江苏姜堰市棉田斜纹夜蛾大暴发[J].中国棉花,2004,31(2):42-43.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5
-
1吴浩华.略论农业生产应对气候变暖的调整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7(20):234-234.
-
2何群华,乐向晖.全球变暖对农作物影响及对策的研究进展[J].陕西农业科学,2008,54(5):121-124. 被引量:15
-
3谢立勇,郭明顺,刘恩财,张雯.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与展望[J].农业经济,2009(12):35-36. 被引量:9
-
4翟晓慧,刘孝勇,宋乃平.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的影响及农业适应对策综述[J].甘肃农业,2011(7):20-22. 被引量:9
-
5李虎,邱建军,王立刚,高春雨,高懋芳.适应气候变化:中国农业面临的新挑战[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33(6):23-28. 被引量:21
-
1何祖安,吴健,赵艳梅.皖棉18麦后移栽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3,9(4):51-51.
-
2秦宏春,何祖安,周媛丽.皖棉18在淮北地区的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J].中国棉花,2003,30(1):41-41. 被引量:1
-
3何祖安,吴健,赵艳梅.皖棉18瓜棉套种双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3,9(3):37-37. 被引量:1
-
4刘伟.杂交低酚棉皖棉18品种特性及推广前景[J].农业科技通讯,2006(9):35-35.
-
5杨效奎,梁小东,黄卫华,孟冬林.皖棉18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2004(11):22-22. 被引量:1
-
6张家宪,胡岩,刘伟,赵太宇.杂交低酚棉新品种——皖棉21[J].中国棉花,2003,30(10):31-32.
-
7冯东海,刘伟.淮北麦棉连作一体化栽培[J].安徽农学通报,2005,11(4):49-49.
-
8刘伟,秦宏春.皖棉18超高产配套栽培技术[J].中国棉花,2002,29(6):39-40.
-
9刘伟,周桃华,张家宪.皖棉21在淮北地区的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要求点[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