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之源
被引量:2
Source of Originality of Marxist Philosophy
出处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9-20,共2页
Teaching and Research
参考文献2
-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2版.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2版.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共引文献51
-
1王効民.论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J].教学与研究,2004(7):90-93. 被引量:5
-
2李淑梅.哈贝马斯的反思批判的认识论及其启示[J].教学与研究,2004(8):5-12. 被引量:4
-
3胡为雄.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J].教学与研究,2004(8):39-45. 被引量:13
-
4马俊杰.邓小平“领导就是服务”思想论析——兼论“领导”与“服务”、“代表”的关系[J].教学与研究,2004(10):12-18. 被引量:2
-
5李和臣,仰海峰.自我的构成与历史认识中的主体间性[J].教学与研究,2005(2):13-18. 被引量:2
-
6刘祖云.剖析社会治理研究中的一个分析框架——从《公共管理伦理学》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创新方向[J].教学与研究,2005(4):19-25. 被引量:3
-
7杨楹.神圣与世俗:马克思哲学的两个向度[J].教学与研究,2005(6):21-26. 被引量:2
-
8杨谦.“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J].教学与研究,2005(6):40-45. 被引量:3
-
9魏建斌.货币本质的“不可超越性”[J].教学与研究,2005(6):88-91. 被引量:1
-
10郝立新,卢衍昌.“中国模式”的哲学意蕴[J].教学与研究,2006(1):30-35.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16
-
1高九江.创新: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评《创新论》[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5):2-95. 被引量:3
-
2吴晓东.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创新”的基本内容[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3,23(2):26-30. 被引量:4
-
3丁素.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途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54(6):51-55. 被引量:1
-
4颜晓峰.知识创新的实践基础[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1(3):56-60. 被引量:4
-
5王东,刘军.哲学创新与哲学观创新——马克思哲学革命正副主题与四部曲[J].社会科学辑刊,2002(6):4-16. 被引量:6
-
6金吾伦.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创新特征[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6):12-16. 被引量:11
-
7马拥军.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原则[J].教学与研究,2003(3):15-16. 被引量:5
-
8杨楹.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之精神[J].教学与研究,2003(3):17-18. 被引量:4
-
9莫丽娟.关于创新方法论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9(3):14-19. 被引量:7
-
10王文东.论创新范畴何以可能[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2):25-29. 被引量:3
-
1崔自铎.新实践论述要——关于实践规律的几个问题[J].现代哲学,2001(3):21-24. 被引量:3
-
2刘仲林.中国哲学与文化创新之源——张岱年“综合创新论”钩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0(1):10-14. 被引量:6
-
3李校利.哲学的创新与创新的哲学研究述评[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4):20-23. 被引量:1
-
4王伟.生态系统创新之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B12):40-42.
-
5张志永.智慧新论[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30(4):5-10.
-
6秦正为.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现实凭依[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3):40-44.
-
7刘兴明.《周易》生生创新思想探微[J].周易研究,2008(6):65-70. 被引量:2
-
8朱荣英.论哲学的诗意想象及其对生活世界的意义穿越[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1,32(1):8-11.
-
9刘怀玉.问题史的考古与激活:哲学研究范式创新之源[J].江海学刊,2008(1):46-51.
-
10刘兴明,刘长明.易学视野下的传统文化创新基因探析[J].理论学刊,2010(4):69-72. 被引量: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