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苏轼"不求形似"的艺术观 被引量:1

On the Art View of "Not Seeking Similarity in Form" of SU Shi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苏轼提出的"不求形似"的艺术观,不少人认为他强调的是"在于写其生气,传其神态"。这一看法过于简单,是一个很大的误解。从苏轼对吴道子的高度评价,说明他并不反对形似。我们对苏轼的画论加以认真的研究,就会发现他所说的"不求形似",是要画家作画时象诗人作诗一样,不能仅仅局限于所描写对象本身,要有艺术联想和想像力,绘画中的主观表现与客观物象相结合,直接在所描写对象的身上寄托更丰富的意蕴,让读者"得之于象外",取得诗一般的意境。 SU Shi puts forward the idea 'not seeking similarity in form'.Many people think that he stresses the spirit.In fact,SU Shi is not against similarity in form.What he emphasizes is the association and imagination when in creation.
作者 曹洞颇
机构地区 郑州大学美术系
出处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4-106,共3页 Journa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不求形似 传神 得之象外 绘画美学 情动形移 苏轼 艺术观 not seeking similarity in form spirit fine art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 1沈子丞.历代论画名著汇编[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 2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C].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 3苏轼.苏轼诗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2.

共引文献14

同被引文献4

  • 1[德]保尔·福格特.20世纪德国艺术[M].刘玉民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 2[德]沃尔夫-迪特尔·杜贝.表现主义艺术家[M].张言梦,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 3[英]贡布里希.世界艺术发展史[M].范景中,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 4《艺术学》编委会.艺术研究:类型与范式[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