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中国可持续发展事业的先驱
Zhu Kezhen: A pioneer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dertakings in China
摘要
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竺可桢以中国的农业社会背景为思考的始点、从地理学的视角、基于对环境的长时段考察,用毕其一生对中国的发展与环境问题作出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得出应在发展中保护自然的论断。由此,本文认为,竺可桢是中国可持续发展事业的先驱。
出处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5-40,共6页
Impact of Science on Society
参考文献10
-
1Jennifer A. Elliott(1999), An Introduction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outledge, London.
-
2Sylvie Faucheux etc. (1998),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s,Rationalities and Strategie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
3<竺可桢文集>,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1版.
-
4竺可桢日记(手稿).(感谢樊洪业先生提供此手稿.)
-
5<竺可桢传>编辑组编著,<竺可桢传>,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1版.
-
6竺可桢,字藕舫,1890年3月7日生于浙江上虞,1909年进唐山路矿学堂,学习土木工程.1910年公费赴美留学,先在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学习,获学士学位;1913年转入哈佛大学地学系学习气象学,获博士学位.1918年学成回国,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前身)、南京高等师学校(今南京大学前身)、南开大学.1927年,受蔡元培之邀在南京筹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为中国的气象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36年,出任浙江大学校长,为浙江大学成为中国名校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校长之职直至1949年.1949年10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在中科院工作期间,尤其在科学院的建设、中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自然区划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74年2月7日,逝世于北京.
-
7关于人地关系,还有一些更为精致的理论,如:美国地理学者苏尔(Carl O.Sauer)的文化景观论,认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核心是解释文化景观;英国地理学家罗士培(Percy M.Roxby)提出的适应论,他用适应一词不仅用来概括自然环境对人群活动的"控制",也包括人群对环境的利用或利用的可能;美国地理学者巴罗斯(Harlan H.Barrows)提出的人类的生态论,即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
8同上,343页.
-
9Jennifer A. Elliott(1999), An Introduction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outledge, London, pp. 24-5.
-
10同上,第338页.
-
1王勇忠.竺可桢可持续发展思想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38(2):110-112. 被引量:1
-
2洪钧,王晓冬,刘杭.心怀: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J].地图,2005(3):24-27.
-
3尚兆旭.颐势而为 推广低碳环保 狠抓技术创新[J].中国五金与厨卫,2011(4):50-51.
-
4林艳波,吴海滨,禚元春,韩广武.农民焚烧秸秆引发的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6,36(4):241-241.
-
5郑国喜.运用循环经济模式防治环境污染[J].中国环境管理(吉林),2004,23(2):18-18.
-
6石常涛,黄鲁宁,高鸿.浅谈环境监测技术之现状与发展[J].农业与技术,2014,34(3):255-255. 被引量:3
-
7李梅,秦维宪.水·社会·和谐[J].探索与争鸣,2010(8):10-12. 被引量:1
-
8杨琪.民国时期的灾害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01(2):128-133. 被引量:1
-
9刘荣高.全球500m分辨率遥感物候数据集[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1,13(4):571-572.
-
10吴晨波.关于排污权交易调查和分析探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S1):459-462. 被引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