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5-16,共2页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参考文献4
-
1陈兰英,陈奇,刘荣华.中药复方药理研究方法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9,5(3):62-64. 被引量:23
-
2马红,刘苏中,王咏梅.模糊数学方法在中药方剂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0,6(2):56-58. 被引量:27
-
3刘良.中药复方基础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探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0,6(4):1-4. 被引量:9
-
4任钧国,顾蕾,宋闫军.中药配伍的化学研究简述[J].中医研究,2000,13(2):63-64. 被引量:7
二级参考文献39
-
1吴建新,蒋莹,严永清.黄芪、当归及其配伍对大鼠血小板聚集和血小板中cAMP、cGMP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2,8(1):16-17. 被引量:43
-
2孙卫民,孙瑞元.中药方剂研究的正交t值法[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2,8(1):41-45. 被引量:41
-
3李大庆,吴巧凤,严云良.养肝中药方的数理统计分析[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3,17(5):43-44. 被引量:4
-
4王浴铭,张君增,朱凤云,杨云,王玉波.乌头配伍甘草对其水煎液中乌头碱溶出率的影响[J].中成药,1993,15(3):17-18. 被引量:18
-
5裴妙荣,梁秀如,廖晖,杨文珍,王世民.薄层扫描法对四逆汤配伍作用的化学分析[J].中成药,1993,15(6):33-35. 被引量:40
-
6陈蔚文,李茹柳,徐颂芬,钟秉文,谢泳芳.左金丸配伍和提取方法对化学成分的影响[J].中成药,1993,15(8):2-3. 被引量:14
-
7张尊祥,戴新民,杨然.正交法研究麻杏石甘汤配伍不同中药治疗小儿咳久不愈[J].中国中药杂志,1993,18(6):370-371. 被引量:2
-
8黄熙,夏天,任平,马援,文爱东,蒋永培,宋岭,臧益民,牛国保,王跃民.川芎伍用丹参煎剂对川芎嗪药物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5):288-291. 被引量:69
-
9罗尚凤,宋俊峰,武建华,辛永洁,何宇东,王燕生.枳术丸组方与炮制工艺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4,19(1):23-24. 被引量:11
-
10王浴铭,张君增,朱风云,刘伟,杨云,范全民,王.黄连配伍吴茱萸对黄连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1994,19(2):115-118. 被引量:64
共引文献62
-
1朱燕.浅析中药汤剂与单味中药浓缩颗粒[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6,4(z1):56-57.
-
2张红,韩涛.模式识别技术在桂枝汤配伍规律研究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8(27). 被引量:2
-
3魏永燕,刘培勋.中药复方现代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的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11):1050-1052. 被引量:26
-
4汤小虎.中药复方的研究及思考[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4):402-403. 被引量:7
-
5陈雷.论模糊数学在中医研究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6):666-667. 被引量:7
-
6高会丽,于成瑶,李连达.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概况[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6,12(9):60-63. 被引量:19
-
7闫菁,易海志.数学方法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9):1799-1800. 被引量:4
-
8邓子华,邓虹珠.中药复方拆方研究概况[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4):563-564. 被引量:6
-
9曹俊岭,李祖伦,付强,肖小河.中药及复方整合作用的研究[J].中草药,2007,38(1). 被引量:9
-
10陈恺,王伯章.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现状[J].江西中医药,2007,38(4):68-69.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39
-
1胡滨.中医学术流派散论[J].中医文献杂志,2004,22(4):1-3. 被引量:8
-
2王映辉,姜在旸,闫英杰,刘保延,朱建贵,田琳,高荣林,李平,焦拥政.基于信息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经验研究思路[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5,7(1):98-105. 被引量:87
-
3谢含.数据挖掘在中医药文献研究中的应用[J].中医药信息,2005,22(6):5-6. 被引量:9
-
4杨春华,李春花,王桂枝,杨艳荣.数据挖掘技术在药物研究与发现中的应用[J].医药导报,2005,24(12):1143-1145. 被引量:5
-
5刘惠玲,童光东.《名医类案》方药的计算机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2):59-60. 被引量:14
-
6张琴,刘平,张文彤.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证候学研究中的应用[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3):3-5. 被引量:13
-
7赵贺增.运用计算机总结董建华教授论治胃脘痛的经验[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1996,15(1):55-56. 被引量:3
-
8孙丽华,吴文刚,张纬,孙玉珍.历代名医治疗急性胃脘痛用药规律探讨[J].中国中医急症,1996,5(5):215-217. 被引量:1
-
9高辉远 中医研究院.蒲辅周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
-
10刘艳骄.中医临床思维方法学研究探讨[J].中国中医研究院院报,2003,7.
引证文献3
-
1王映辉,姜在旸,闫英杰,刘保延,朱建贵,田琳,高荣林,李平,焦拥政.基于信息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经验研究思路[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5,7(1):98-105. 被引量:87
-
2谭勇,吕爱平,车念聪,吕诚,蔡念宁,张广中,姜春燕.数据挖掘在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中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2):2990-2991. 被引量:8
-
3陈嘉伟,张京,吴达伟,罗翌,李际强.名老中医救治重大传染病经验数据仓库及智能挖掘平台的实现[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1,20(4):42-47. 被引量:7
二级引证文献102
-
1张辉,何庆勇,惠小珊,但文超,孟培培.蒲辅周先生治疗湿证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1,23(9):3195-3201. 被引量:1
-
2杨卫灵,刘春丽,孙丽丽.近10年名老中医诊治慢性盆腔炎经验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3,5(23):112-114. 被引量:4
-
3张万水,陈利国,黄运坤,陈咏梅,王凤珍.数据挖掘技术及其在中医遣方用药规律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8(4):62-63. 被引量:10
-
4王映辉,刘保延,姜在旸,姚乃礼,张润顺,田琳,郑建营,周雪忠,李文泉,焦拥政,梁爱景,朱建贵,高荣林.结构化名老中医临床诊疗信息采集系统设计规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2):95-96. 被引量:15
-
5张润顺,王映辉,姚乃礼,刘保延,姜在旸,周雪忠,田琳.名老中医电子病历中病史动态结构化数据录入规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3):100-101. 被引量:34
-
6张华,刘保延,田从豁,周雪忠,王映辉,刘志顺.“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名老中医经验整理研究方法[J].中医研究,2007,20(2):4-7. 被引量:44
-
7朱立成,林色奇,薛汉荣,查青林,张启明,吕爱平.名中医哮喘医案445例关联规则分析[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5):83-87. 被引量:20
-
8谭勇,吕爱平,车念聪,吕诚,蔡念宁,张广中,姜春燕.数据挖掘在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中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2):2990-2991. 被引量:8
-
9王映辉,刘保延,姚乃礼,张润顺,杨小川,李平.动态结构化名老中医临床诊疗信息采集系统研究开发与应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2):106-107. 被引量:10
-
10张润顺,王映辉,周雪忠,刘保延,姚乃礼,李平.名老中医经验要素研究及智能挖掘平台功能设计[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8,10(1):45-52. 被引量:29
-
1张瑞丽,陆原,李强.证的研究反思[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2,9(1):47-48.
-
2王萍,杨海燕,袁肇凯.证本质研究反思[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7):5-6. 被引量:2
-
3王萍,杨海燕,袁肇凯.证本质研究反思[J].中医文献杂志,2012(4):26-26.
-
4邢玉瑞.运气学说与SARS研究反思[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0(1):73-76.
-
5苏日雅,安官布,满达.蒙医白脉分布模型研究反思[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3,9(1):40-40. 被引量:3
-
6苏日雅,安官布,满达.蒙医白脉分布模型研究反思[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2,11(6):320-3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