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论述了现代图书馆馆藏空间结构的构成因素及虚拟馆藏的特征 。
出处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20,共2页
Library Theory and Practice
参考文献5
-
1高波,吴慰慈.信息技术与馆藏空间结构的变革[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18(6):45-50. 被引量:46
-
2高波,刘兹恒,于丽凤.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27(4):48-52. 被引量:118
-
3陈源蒸.“馆藏资源数字化”与“社会资源馆藏化”的抉择[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18(4):3-9. 被引量:64
-
4黄宗忠.论21世纪的虚拟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上)[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8(1):3-8. 被引量:256
-
5刘兹恒,张久珍.对存取与拥有的再思考[J].图书馆杂志,2000,19(12):12-16. 被引量:58
二级参考文献30
-
1陈生明.社会信息化与电子出版物[J].中国出版,1999(2):56-58. 被引量:6
-
2陈源蒸.谈谈计算机在图书情报工作中的应用[J].情报科学,1980,1(3):71-76. 被引量:2
-
3陈源蒸.电子出版物与文献数据库[J].高校文献信息学刊,1994,1(3):183-188. 被引量:1
-
4吴建中,G.E.戈曼.电子环境下资源共享发展的模式——关于图书馆未来的对话之十一[J].图书馆杂志,1996,15(5):36-38. 被引量:6
-
5傅守灿.电子图书馆及其相关技术和问题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996(3):3-6. 被引量:36
-
6张晓娟.论数字图书馆[J].图书情报知识,1996,13(1):2-7. 被引量:115
-
7[1]Karen Commings. Access over ownership. Computers in Libraries, 1997,17(4):24~26
-
8[2]Schafer - J; Thornton - G - A. From ownership to access: reengineering library services. Reference - Librarian, (63) 1999:25~40
-
9[3]Kingma- B - R. Economic issues in document delivery:access versus ownership and library consortia. Serials Librarian. 1998,34(1/2):203~11
-
10[4]Payne - V - J; Burke - M - A. A cost effectiveness study of ownership versus access. Serials Librarian. 1997,32(3/4):139~52
共引文献522
-
1路金芳.多校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整合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7,25(3):37-39. 被引量:10
-
2艾群慧.图书馆发展的趋势——复合图书馆[J].情报资料工作,2004,25(S1):114-115.
-
3付小超,李楠,徐永红,沈春平.有效利用虚拟信息资源开展文献信息服务[J].情报资料工作,2004,25(S1):241-242.
-
4吕青,王素琴.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述评[J].理工高教研究,2002,21(6):129-132. 被引量:1
-
5王彩芳,崔荣.高等医学院校图书馆馆藏建设刍议[J].图书馆学研究,2002(8):40-42.
-
6李武,张玲.论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J].图书馆学研究,2002(9):17-19. 被引量:8
-
7程文艳.网络环境下我校虚拟图书馆的建设[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S1):121-124.
-
8赵春旻.高校图书馆合并后文献资源结构变动及其优化方略[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19(S1):71-73. 被引量:1
-
9穆艳爽.跨世纪图书馆人才需求浅析[J].图书馆学刊,2000,22(z1):119-120.
-
10刘敏.图书馆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华章(初中读写),2007(8).
同被引文献32
-
1李南.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创新[J].图书馆论坛,2005,25(5):182-184. 被引量:19
-
2冷东明.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与创新[J].现代情报,2005,25(12):112-113. 被引量:4
-
3张永红.复合图书馆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的有机整合[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17(9):23-24. 被引量:7
-
4江小云,谭芳兰.高校图书馆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的整合[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2):28-29. 被引量:5
-
5陈云.现代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J].图书馆学刊,2006,28(2):13-15. 被引量:16
-
6董敏斐.传统馆藏、数字馆藏和虚拟馆藏一体化建设模式初探[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19(1):115-118. 被引量:3
-
7郑建明,陈雅,陆宝益.数字时代图书馆的合作与资源共享——写在《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发表之后[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24(2):8-12. 被引量:60
-
8周春霞,李淑敏,黄涛,高桂英.转型期的图书馆服务——从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的过渡[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24(2):76-79. 被引量:30
-
9武金渭.用新的理念统领读者服务[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24(4):15-18. 被引量:26
-
10林爱灵.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虚拟馆藏的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21):11-12. 被引量:6
引证文献6
-
1庞恩旭.复合图书馆文献采访与信息资源建设及其整合的研究[J].现代情报,2005,25(4):100-104. 被引量:9
-
2管茵茵,李建慧.论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创新[J].黄山学院学报,2007,9(6):172-174. 被引量:3
-
3郭晓丽.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的有机整合[J].科技创新导报,2008,5(25):205-205. 被引量:2
-
4孔祥飞.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的整合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6):125-127.
-
5黄强.高职院校图书馆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的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2):94-96.
-
6曹小宇,唐莹,许伍霞.智库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转型的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9,39(9):31-33.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18
-
1谌叶飞.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采集的创新与发展[J].图书情报工作,2008,52(S1):180-183.
-
2吴青林,饶志华,曹冰凌,田笑含.招标后高校图书馆采访人员的素质要素[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09S):125-127. 被引量:2
-
3王建华.图书馆文献采访信息源的探讨[J].情报探索,2007(2):90-91. 被引量:6
-
4王建华.文献采访工作要适应基于网络的信息组织技术的发展[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8,17(3):35-37. 被引量:2
-
5李恬.基于读者满意度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8,20(9):341-342. 被引量:1
-
6钱鹏,李慧芳.国内复合图书馆资源建设研究综述[J].新世纪图书馆,2008(5):9-13.
-
7靳玲,肖远文.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建设之我见[J].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28(2):125-128. 被引量:2
-
8崔丽霞.浅谈高校图书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5):151-151. 被引量:2
-
9陈艳飞.高校图书馆特色学科信息服务创新对策[J].图书馆,2011(3):135-136. 被引量:9
-
10王荣立.新时期图书馆文献采访人员素质提升的途径[J].图书馆学刊,2015,37(9):59-60. 被引量:2
-
1王燕平.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的藏书发展策略[J].内蒙古图书馆工作,2013(2):11-13. 被引量:1
-
2熊慧敏,彭瑶,胡钦文,黄小苇.从学科信息资源获取看高校图书馆藏书发展策略[J].重庆与世界,2010,27(12):74-76.
-
3汤正华,陈树.独立学院图书馆馆藏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J].文史博览(理论),2009(3):68-70. 被引量:5
-
4陈后德.网络环境下县级图书馆的藏书发展研究[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7(12):28-30. 被引量:1
-
5高波,吴慰慈.信息技术与馆藏空间结构的变革[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18(6):45-50. 被引量:46
-
6朱晓霄.新建本科院校图书馆特色馆藏服务功能定位与社会责任[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4,24(3):31-36.
-
7李晗茹.电子期刊的馆藏发展策略[J].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0(1):33-38. 被引量:2
-
8吴琼.职业院校图书馆馆藏发展策略新探讨[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8,26(3):20-23. 被引量:2
-
9冷东明.特色化建设——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馆藏发展策略[J].现代情报,2005,25(10):62-63. 被引量:4
-
10邱晓峰.浅议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发展策略[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34):29-31. 被引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