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2年第6期3-10,共8页
Journal of Tianjin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
同被引文献27
-
1袁利平,杨阳.施瓦布的“实践”概念及课程旨趣[J].全球教育展望,2020,0(1):17-26. 被引量:24
-
2陈爱璞.近年来非智力因素研究综述[J].河南社会科学,1996,4(4):40-43. 被引量:33
-
3桂祥.“为创造力而教”的鼓与呼——评陈民众的《创造教育新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1,9(4):127-128. 被引量:1
-
4刘晓楠,郝志军.深化素质教育研究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第二届中国教育科学论坛综述[J].教育研究,2006,27(4):96-96. 被引量:1
-
5王攀峰.论走向生活世界的教学目的观[J].教育研究,2007,28(1):24-29. 被引量:36
-
6金生〓.理解与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
7张兴峰.教育功利化现象审视:工具理性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8,28(21):26-28. 被引量:42
-
8焦炜,徐继存.课程行动研究模式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0,37(8):35-41. 被引量:9
-
9裴新宁,刘新阳.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12):89-102. 被引量:297
-
10刘霞.社会本位课程文化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2):105-110. 被引量:3
-
1和学新.学科课程理论形态的确立──要素主义课程述评[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8(6):12-16. 被引量:12
-
2和学新.学科中心课程思潮的现代化——结构主义课程思潮述评[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1,19(3):9-16. 被引量:10
-
3和学新.学科中心课程思潮:特征与问题[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4(4):95-97. 被引量:1
-
4杨桦,刘乃汤.课程改革: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1991,19(1):48-52.
-
5申心刚.20世纪美国要素主义课程实践探析[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1):64-68. 被引量:1
-
6曾亮,谭玉霞.课程类型的历史回顾与利弊辨析[J].琼州大学学报,2003,10(2):80-82. 被引量:4
-
7王飞.历史活动课程与历史学科课程小议[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1(6):38-39.
-
8滕鲁阳.浅议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优势互补[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118-119.
-
9孙泽文,叶敏.学科中心课程的内涵、理论假设及组织方式[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2(3):87-89. 被引量:1
-
10郑锋.四个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溯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11):45-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