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新西部》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36-39,共4页
同被引文献11
-
1侯仁之.从红柳河上的古城废墟看毛乌素沙漠的变迁[J].文物,1973(1):35-41. 被引量:82
-
2戴应新.统万城城址勘测记[J].考古,1981(3):225-232. 被引量:35
-
3侯仁之,袁樾方.风沙威胁不可怕 “榆林三迁”是谣传——从考古发现论证陕北榆林城的起源和地区开发[J].文物,1976(2):66-72. 被引量:8
-
4.《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版.第118页.
-
5竺可桢.《变沙漠为绿洲》,《竺可桢文集》,科学出版社,1979年.
-
6张忠培.《河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的生业、文化与环境》,2000年2月24日在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的学术演讲稿,见《中国文物报》,2000年6月18日.
-
7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榆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神木大保当汉代城址与墓葬考古报告》,科学出版社,2001年.
-
8王炜林.《考古地层学及其作用小议》,张忠培主编《中国考古学跨世纪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0年.
-
9邓辉,夏正楷等.《从统万城的兴废看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影响》,史念海主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二辑.
-
10孙周勇.《陕西北部考古纪行-对陕北环境的一些思考》,待刊.
二级引证文献11
-
1张祖群.统万城研究综述:中国北方自然——人文地理环境变迁的标尺[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6(6):1-6. 被引量:2
-
2杨永梅,杨改河,冯永忠,任广鑫.毛乌素沙漠沙化过程探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9):103-108. 被引量:11
-
3王训明,李吉均,董光荣,夏敦胜.近50a来中国北方沙区风沙气候演变与沙漠化响应[J].科学通报,2007,52(24):2882-2888. 被引量:21
-
4WANG XunMing,LI JiJun,DONG GuangRong,XIA DunSheng.Responses of desertification to variations in wind activity over the past five decades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s in China[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8,53(3):426-433. 被引量:9
-
5杨亚长,马明志,胡松梅,王炜林.陕西史前考古的发现和研究[J].考古与文物,2008(6):17-65. 被引量:15
-
6焦南峰,张仲立,段清波,田亚岐,侯宁彬,肖健一.陕西秦汉考古五十年综述[J].考古与文物,2008(6):96-160. 被引量:20
-
7黄银洲,王乃昂,何彤慧,程弘毅,赵力强.毛乌素沙地历史沙漠化过程与人地关系[J].地理科学,2009,29(2):206-211. 被引量:23
-
8邱楠,梁昭华,王轶峰.陕北神木大保当汉画像石形质初探[J].丝绸之路,2009(20):17-21. 被引量:3
-
9雷雅凯,郭伟,张军红,贺丹.毛乌素沙地气候与植被变迁[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27(6):242-247. 被引量:11
-
10王辉.试论遗址地貌的后生变化[J].南方文物,2017,0(3):47-52. 被引量:5
-
1金磊.人祸与天灾[J].中国科技月报,2000(4):32-34.
-
2闵良臣.把“人祸”追究下去[J].学习月刊,2004(9).
-
3白石.全球变暖七分天灾 三分人祸[J].知识就是力量,2006(6):25-25.
-
4阿碧.全球变暖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J].党政干部文摘,2007(11):44-44.
-
5吴双成.读者来信——“人祸”大于天灾[J].财经,2006,0(10):18-18.
-
6吴亮.防天灾要堵“人祸”之源[J].瞭望,2006(30):6-6.
-
7“雾污染”既是天灾也是人祸[J].共产党员,2012(1):51-51.
-
8安全生产:加强管理杜绝人祸[J].瞭望,2003(10):34-35.
-
9唐敏.减少事故:防天灾,更要防人祸[J].劳动安全与健康,1999(2):17-18.
-
10屈志勇.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 加快陕北陕南的发展[J].价格与市场,2002(7):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