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四重奏:文学、革命、知识分子与大众
被引量:
4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论文考察了文学在意识形态结构中的位置。中国现当代文学之中 ,文学与意识形态的互动始终体现为文学、革命、知识分子、大众之间复杂的纠缠。论文分析了八九十年代中国当代文学的一系列重要事件 ,例如新启蒙 ,人文精神讨论 ,大众文学与纯文学 ,以及所谓的“新左派”与自由主义之争。作者认为 ,这些文学事件无不涉及文学、革命、知识分子和大众之间相互位置的变化。
作者
南帆
机构地区
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0-51,共12页
Literary Review
关键词
文学
意识形态
革命
知识分子
大众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6
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246
同被引文献
269
引证文献
41
二级引证文献
163
参考文献
7
1
范并思.
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的科学计量学分析[J]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3):88-97.
被引量:16
2
李少君.
由印度知识分子想到的[J]
.上海文学,2002(11):60-64.
被引量:1
3
许纪霖,陈思和,蔡翔,郜元宝.
人文精神寻思录之三——道统学统与政统[J]
.读书,1994,0(5):46-55.
被引量:70
4
南帆.
空洞的理念——“纯文学”之辩[J]
.上海文学,2001(6):68-69.
被引量:38
5
李陀,李静.
漫说“纯文学”——李陀访谈录[J]
.上海文学,2001(3):4-15.
被引量:131
6
南帆.
歧义的读者[J]
.文艺理论研究,2000(2):5-8.
被引量:1
7
南帆.
人文精神:背景和框架[J]
.读书,1996,0(7):11-19.
被引量:13
二级参考文献
6
1
尹继佐.
知行合一:社会转型与社会科学研究转型——三论社会科学研究社会化[J]
.社会科学,1999(11):2-5.
被引量:5
2
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57页.
3
瑙曼.《作者-收件人—读者》.《作品、文学史与读者》,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125页.
4
(美)贝尔(Danielbell)著,范岱年等.当代西方社会科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5
[英]J·D·贝尔纳 著,伍况甫等.历史上的科学[M]科学出版社,1959.
6
彼得.塔马西.
社会科学在中欧和东欧转型过程中的作用[J]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7,14(2).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246
1
赵勇.
严肃文学的生产秘密——《平凡的世界》的定位问题及其相关解读之一[J]
.文艺争鸣,2022(9):25-33.
被引量:2
2
魏巍,黄英豪.
1980年代文学主流与支流的辩证性互动[J]
.南方文坛,2024(4):126-131.
3
彭剑冰,袁向东.
“别样风景”:《文艺风景》研究[J]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21,42(2):41-47.
4
刘云生.
批判的姿态与隐在的症候——论先锋小说与当代审美现代性的历史建构[J]
.小说评论,2008(S2):68-70.
5
陈立旭.
20年来中国人文文化发展回顾[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99(5):17-24.
6
陶东风.
从精英化到去精英化——新时期文学三十年扫描[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80-91.
被引量:6
7
邵燕君.
当“乡土”进入“底层”——由贾平凹《高兴》谈“底层”与“乡土”写作的当下困境[J]
.上海文学,2008,0(2):90-96.
被引量:15
8
徐志伟.
从敞开到囚禁——90年代诗歌写作中的“个人化”观念反思[J]
.文艺评论,2004(4):23-25.
被引量:1
9
刘中树.
新时期的文化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45(1):47-60.
被引量:2
10
张浩.
正视人类最后的尊严 关于“安乐死”以及“安乐死”与公证的话题[J]
.中国公证,2002(2):31-33.
同被引文献
269
1
余虹.
文学的终结与文学性蔓延——兼谈后现代文学研究的任务[J]
.文艺研究,2002(6):15-24.
被引量:172
2
汪正龙.
论文学意义的存在方式[J]
.文艺理论研究,2001(6):20-29.
被引量:3
3
李杨.
当代文学史写作:原则、方法与可能性──从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谈起[J]
.文学评论,2000(3):52-62.
被引量:73
4
李庆西.
开会记[J]
.书城,2009(10):22-36.
被引量:7
5
南帆.
文化研究:开启新的视域[J]
.南方文坛,2002(3):19-21.
被引量:7
6
洪子诚.
我们为何犹豫不决[J]
.南方文坛,2002(4):20-22.
被引量:28
7
李杨.
“好的文学”与“何种文学”、“谁的文学”[J]
.南方文坛,2003(1):10-12.
被引量:14
8
赛妮亚.
警惕文学"新左派"[J]
.四川文学,2002(7):34-35.
被引量:1
9
李杨.
“救亡压倒启蒙”?——对八十年代一种历史“元叙事”的解构分析[J]
.书屋,2002(5):4-15.
被引量:52
10
王安忆.
小说的创作[J]
.花城,2008(6):174-188.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41
1
刘学明.
锈蚀的刀锋——从《马桥辞典》到《暗示》的精神蜕变[J]
.红岩,2009(S1):89-94.
2
盖生.
文学的文化研究退潮与经典化文艺学重建的可能[J]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4):130-137.
被引量:11
3
罗宏.
“文学终结”论的中国解读[J]
.学术研究,2004(10):120-123.
被引量:7
4
陈力君.
物质贫困和精神危机——“后启蒙”语境中的文学现象透视[J]
.理论与创作,2005(1):35-40.
5
沈杏培.
依附:十七年小说中知识分子的潜性格——以《红旗谱》为例[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8(1):62-66.
被引量:6
6
查鸣.
试论南帆文学批评的特点[J]
.宜宾学院学报,2007,7(3):28-30.
被引量:1
7
刘培延.
“新左派文学”:“政治”的话语或话语的“政治”[J]
.当代文坛,2007(4):48-52.
8
王尧.
“重返八十年代”与当代文学史论述[J]
.江海学刊,2007(5):191-195.
被引量:25
9
任茹文.
论《青春之歌》的创作心理[J]
.文学评论,2007(5):44-50.
被引量:5
10
马云.
文学的政治阅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新思潮[J]
.文学评论,2007(5):58-62.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163
1
操奇.
路边的阴影——浅评晓苏《路边店》[J]
.长江文艺,2005(7):76-79.
2
季中扬.
文学的文化研究与文化的文学研究——浅谈文学研究的文化研究转向与回归[J]
.黑河学刊,2004(6):49-50.
被引量:1
3
梁鸿.
通往“底层”之路——对“底层写作”概念及批评倾向的反思[J]
.上海文学,2008,0(12):92-98.
被引量:5
4
王春林.
“说出复杂性”的“反现代化叙事”——评王蒙长篇小说《青狐》[J]
.南方文坛,2004(4):71-75.
被引量:1
5
王春林.
“说出复杂性”的“反现代化叙事”——评王蒙长篇小说《青狐》[J]
.小说评论,2004(4):49-56.
被引量:2
6
彭继媛.
韩少功小说创作研究述评[J]
.理论与创作,2004(4):82-86.
被引量:1
7
张均.
仍有人仰望星空——韩少功的1992-2002[J]
.小说评论,2004(6):22-28.
被引量:5
8
王春林.
底层命运的寓言化表达——评阎连科长篇小说《受活》[J]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6):54-58.
被引量:3
9
张永禄.
倾斜的飞翔——近五年小说结构突破一瞥[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5(1):59-62.
10
邬春立,卞维娅.
生存还是死亡——质疑“文学终结论”兼“文学边缘论”[J]
.红河学院学报,2005,3(2):42-45.
被引量:1
1
张帆,奕琦.
阳台上有条布绳[J]
.课外生活,2008,0(10):38-39.
2
谢稚.
新世纪文学与民族精神[J]
.理论月刊,2008(2):124-126.
被引量:2
3
姜峰.
现代文学在意识形态结构中的位置[J]
.广西社会科学,2005(5):139-141.
4
武新军.
意识形态结构与中国当代文学——“《文艺报》(1949-1989)研究”绪论[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2):21-27.
5
南帆.
文学理论:开放的研究[J]
.东南学术,2001(4):75-84.
被引量:1
6
陈军.
只为爱与自由而歌──也谈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J]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24(4):14-16.
被引量:1
7
刘长星.
伊格尔顿文学批评思想浅析[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6):22-23.
8
赵静蓉.
颠覆和抑制——论新历史主义的方法论意义[J]
.文艺评论,2002(1):13-16.
被引量:16
9
王璐姝.
修辞学视阈下的萧红研究[J]
.青春岁月,2012,0(20):32-32.
10
朱鳳瀚.
北大秦簡《公子從軍》的編連與初讀[J]
.简帛,2013(1):1-10.
被引量:1
文学评论
2003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