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的意识形态”——论新历史主义对“重写文学史”的方法论意义
被引量:2
出处
《文艺评论》
2003年第2期4-8,共5页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二级参考文献23
-
1李新宇.中国现代文学主题的三重变奏[J].学术月刊,1999,31(10):54-63. 被引量:20
-
2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J].文学评论,1985(5):3-14. 被引量:446
-
3[23]陈辽,曹惠民.百年中国文学史论[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
-
4[24]杨匡汉,孟繁华.共和国五十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
5孟悦.《白毛女》演变的启示--兼论延安文艺的历史多质性[J].今天,1993,(1).
-
6陈思和,陈晓明.关于"重写文学史"专栏的对话[J].上海文论,1989,(6).
-
7戴光中.关于"赵树理方向"的再认识[J].上海文论,1988,(4).
-
8王彬彬.良知的限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何其芳文学道路的批判[J].上海文论,1989,(4).
-
9周志宏,周德芳."战士诗人"的创作悲剧--郭小川诗歌新论[J].上海文论,1989,(4).
-
10[14]谢冕,钱理群.百年中国文学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共引文献104
-
1伍丹,杨经建.“红色经典”与中国式现代性建构[J].社会科学,2021(5):182-192. 被引量:3
-
2黄水源.五四文学:20世纪政治文学的逻辑起点[J].小说评论,2011(S1):79-82.
-
3王辉.民间价值的隐形存在——浅谈市民叙事的民间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2):52-53.
-
4沈健,褚又君.非国家空间诗歌写作与传播发展论略[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1):52-55.
-
5叶世祥.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中国文学的审美倾向[J].文学评论,2004(5):43-51. 被引量:3
-
6王金胜.敞开与遮蔽:文学史叙述方法及其限度——以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为中心[J].云梦学刊,2004,25(6):15-20.
-
7王金胜,陈军.当代文学史写作:方法、可能与限度——以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为中心[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6(5):36-40. 被引量:1
-
8王莹.建构当代文学学科的话语体系——论洪子诚对当代文学史的研究及其超越之路[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8(3):90-94. 被引量:2
-
9何吉贤.《白毛女》:新阐释的误区及其可能性 [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3):5-14. 被引量:3
-
10柏柳.二十世纪中国的艺术研究——从中西文化交汇的背景上所作的考察(中、下)[J].文艺研究,2005(6):45-69.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7
-
1曾艳兵.新历史主义与中国历史精神——兼及文学史的重塑[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44(5):93-99. 被引量:4
-
2张进.在“文化诗学”与“历史诗学”之间——新历史主义的命名危机与方法论困惑[J].甘肃社会科学,2001(5):63-65. 被引量:7
-
3凌晨光.历史与文学--论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J].江海学刊,2001,(1).
-
4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王逢振;陈永国.政治无意识,1999.
-
5凌晨光.历史与文学——论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J]江海学刊,2001(01).
-
6张进.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悖论性处境[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9(4):71-78. 被引量:8
-
7绽小林.波普《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的逻辑与方法论认识[J].青海师专学报,2003,23(5):7-9.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6
-
1李俊丽.穿越时空,拷问历史——评《拉格泰姆时代》文本的历史性[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3):53-55. 被引量:2
-
2李俊丽.解读《拉格泰姆时代》历史的重现与重构[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9,30(4):71-73.
-
3李俊丽.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拉格泰姆时代》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3):108-111. 被引量:5
-
4郑燕姣.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羊脂球》[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2):69-72.
-
5陈子丰.从个体生存的万金油到民族兴亡的纪念碑——论《白鹿原》的“传统文化”想象[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2(1):123-136. 被引量:4
-
6胡波,王华.新历史主义视域下哈金的《池塘》主题凸显[J].青年文学家,2017,0(10Z):110-111.
-
1王安忆.近日创作谈[J].文艺争鸣,1992(5):62-64. 被引量:13
-
2阮润学.大美的探寻——观汉剧《王昭君》所引发的联想[J].戏剧之家,2008(2):94-108.
-
3韩露.爱恨交织凝结的悲剧人生——论徐訏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及写作姿态[J].理论界,2015(6):142-146.
-
4刘建民.研究一下年轻人[J].电影文学,1980(5):10-10.
-
5周珊珊.问一个擅长写小人物之爱的小说家[J].人物,2015,0(12):240-242.
-
6罗执廷.十七年小说第一人称叙事初探[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5):14-18. 被引量:2
-
7皮道坚.召唤神灵—战国楚的绘画与雕刻[J].文艺研究,1994(2):110-126. 被引量:4
-
8刘桂茹.“戏仿”与形式的意识形态[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28(7):74-79. 被引量:2
-
9傅其林.从“形式的意识形态”理论审视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合法性[J].文化与诗学,2009(2):62-80. 被引量:1
-
10关海山.世相[J].黄河,2014,0(4):130-1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