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9-60,共2页
China Adult Education
二级参考文献3
-
1海德格尔.《充足理由律》.G·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科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52页.
-
2[德]海德格尔.林中路[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企业有限公司,1994.
-
3[巴西]卢岑贝格.自然不可改良[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共引文献130
-
1薛建明.“人——地”关系可持续的理性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7(22):3-5. 被引量:2
-
2张道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J].皖西学院学报,2007,23(6):50-53. 被引量:2
-
3叶知秋.“生态美学”的性质及可能性考察[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5):5-10. 被引量:3
-
4付德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需要和人的劳动走向完美统一的开端[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12-15.
-
5邹智贤.论主体结构中的认知因素和意向因素及其互补关系[J].社会科学研究,2004(4):46-50. 被引量:2
-
6靳小芳.数字化时代个性生存之可能[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4):59-62.
-
7贺新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属性[J].社会主义研究,2004(4):120-122.
-
8张经武.从另外几个角度思考异化问题[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25(4):18-20. 被引量:1
-
9赵红敏.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18(8):40-41. 被引量:2
-
10任中平.刍议现代人类实践的合理性问题[J].社会科学研究,2004(5):53-55.
同被引文献18
-
1朱彦.论高职文学审美化教学的可行性与实践性[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80-83. 被引量:1
-
2陈建翔.学习审美论——兼论减轻学习负担的内在可能性[J].教育研究,1994,15(2):62-65. 被引量:15
-
3黄长德.审美化教学“六维度”[J].新课程(综合版),2008,0(5):45-46. 被引量:1
-
4毛淑敏.语文审美化教学中的美感诱发[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3(4):112-113. 被引量:1
-
5邱德雄.英语教学审美模式初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6):411-415. 被引量:11
-
6张 谦.教育美学初探[J].理论与现代化,2001(1):83-88. 被引量:3
-
7汪刘生.教学情韵的审美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05(11):30-33. 被引量:1
-
8李如密.教学内容审美化:课堂增魅的有效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6(3):37-38. 被引量:4
-
9贺佃奎.增强公共理论课教学吸引力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5(3):66-68. 被引量:1
-
10李如密,丛英姿.教学审美场及其营造策略[J].江西教育科研,2007(6):3-6.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8
-
1许京.动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蕴[J].山东社会科学,2013(S2):267-268. 被引量:1
-
2贺佃奎,曾学龙.“动漫画一代”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渗透教学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5(4):163-165. 被引量:7
-
3马碧红.《普通话》课程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探索[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1,28(4):122-124. 被引量:4
-
4丁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美学运用[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0(2):106-109. 被引量:1
-
5杨日晨.普通话教学与师范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互动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4(1):159-160.
-
6石慧.论通识教育视野下文学审美实践性教学[J].长江丛刊,2017,0(16):209-209.
-
7钱国兵,王世元,冯昌浩.有效教学与审美化教学在《信号与系统》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2022(10):157-159. 被引量:1
-
8李益进.文学通识教育课程下的审美化教学[J].金田,2014(2):252-252.
-
1周宁宁.论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特征与功能[J].职大学报,2008(3):118-119. 被引量:2
-
2刘铭,孟海帆,于喜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00,14(2):27-29. 被引量:13
-
3张作岭.试论素质教育中美育的特征与功能[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2001(4):5-6. 被引量:3
-
4曹青阳.教育方针的特征与功能[J].中国教育学刊,1990(3):8-9.
-
5臧亚平.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特征与功能初探[J].理论观察,2016(7):12-13. 被引量:4
-
6丁明强.基于“易班”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作用探析[J].党史博采(下),2014(4):50-51. 被引量:5
-
7张斌.为儿童的美丽人生奠基[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3(2):9-10. 被引量:1
-
8洪雪芬.教育职业——我的美丽人生[J].学周刊(上旬),2013(10):188-188.
-
9曲妍.美丽教育,美丽人生[J].少先队小干部(综合版),2014(1):16-19.
-
10冯魁.和谐校园建设研究综述[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37-39. 被引量:4
;